“如果特斯拉进入中国,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他。”——2013年,马斯克团队在上海踩点完第100个小区后,把这句话写进了内部备忘录。十一年后,这家被他们盯上的公司——挚达科技——悄悄递交了港股招股书,正式向资本市场亮出底牌:120万台家用充电桩、全球市占率第一、比亚迪既是股东又是第一大客户。一个福建沙县走出的高考状元,把“私家车位里的那根线”做成了即将上市的生意。
一、状元转身:从“同济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上汽最年轻总监”
1993年夏天,黄志明把同济大学汽车系的录取通知书贴在了土砖墙上,全家凑了800元路费,把他送上北去的绿皮火车。十三年后,他已在上海大众、上汽集团做到规划与物流双料总监,却选择在36岁“高龄”裸辞——理由是:“我想给自己造一辆车,哪怕只是一根线。”
二、20㎡“地板公司”:把免费办公室睡成样板间
2010年,杨浦区政府给了一个20㎡的免费房间,没有空调、没有窗户。黄志明白天跑客户,晚上把打印纸铺在地上当床。那时候,“家用充电桩”还是个生僻词,投资人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为什么要装在车位里?插墙充不就行了?”他答:“墙是别人的,车位是自己的,未来的能源也是。”
三、“9个月闪电战”:特斯拉把钥匙递给了他
2013年,特斯拉进入中国的首道难题不是关税,而是“怎么让车主在自家车位上安心充电”。黄志明带着团队跑了100多个小区,做了三件事:
1. 把特斯拉原装32A枪头改成兼容中国电网的220V方案;
2. 设计“社区共享”模式,说服物业把公共电容让渡给私家车主;
3. 打包“硬件+安装+保险”一价全含,让车主像买手机壳一样买充电桩。
9个月后,特斯拉在官方发布会上只提了一句:家庭充电,找挚达。那一年,挚达营收翻了7倍。
四、比亚迪入股:客户变股东,订单变“嫁妆”
招股书显示,比亚迪通过旗下投资公司持有挚达3.83%股权。外界戏言,这是“带着嫁妆谈恋爱”。车企与供应链的深度绑定,让挚达在产能爬坡最凶猛的两年里,既不缺订单,也不缺子弹。
五、120万台背后:一个“车位”里的千亿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把家用充电桩称作“隐形万亿赛道”:全球新能源车保有量将在2027年突破1.2亿辆,而家庭充电占比将超过75%。挚达目前累计出货120万台,相当于在中国每10辆新能源车中就有1辆用挚达充电。招股书透露,上市募资将重点投向三大方向:
- 华东、华南两大智能制造基地扩产;
- 欧洲、东南亚、中东三大海外渠道“闪电”复制中国模式;
- 家庭能源管理机器人,让充电桩从“插座”升级为“能源管家”。
六、下一站:让机器人去“抢”电工饭碗
黄志明在路演PPT里埋了一个彩蛋:2026年,挚达将推出一款“车位机器人”,可自主完成充电桩安装、故障检测、共享调度。他说:“以后业主只需要在App上点一下,机器人自己骑着平衡车来车位,十分钟装好,再拍张照走人。”
尾声
从沙县山区到港交所敲钟台,黄志明用30年证明:改变世界的不一定是发动机,也可能是一根充电线。现在,他把这根线插进了资本市场,也插进了全球1.2亿个私家车位。挚达科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