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追梦人
编辑 | 追梦人
●—? 开篇 ?—●
纵观当下,国外街头仍是油车的天下,而中国的新能源电车却早已铺满大街小巷。
这并非外国人“不爱电车”,而是他们真的“玩不起”。相比之下,中国电车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已经把欧美甩出好几条街。
归根结底,背后有三大既“无奈”又“现实”的真相。
●—? 电车价格战激烈 ?—●
先看价格。买车最敏感的就是价格问题,中国电车的“亲民价”已经成为最大优势。
以比亚迪“海豚”为例,国内售价不到10万元,而一旦出口到澳洲,哪怕只是基础版,标价也飙升到22万元。这中间虽有关税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从锂矿开采到整车制造,中国几乎全部实现自主化,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整体成本,才让“价格战”成为可能。
反观欧美,锂、钴等关键矿产严重依赖进口,产业链短缺让他们根本无力降价。即使想走多元化技术路线,也要冒随时被供应链“卡脖子”的风险。
●—? 充电比加油还方便 ?—●
再看使用体验。
中国之所以能把电车推向全民化,离不开“基建狂魔”实力。全国公共充电桩已建成360万个,高速公路覆盖率接近100%,即便身处川藏高原,也能随时找到充电站或换电站。
不仅数量多,速度也够快。“10分钟快充”早已普及,甚至北京昌平的“超充站”,3分钟即可补能百公里,快得让人难以置信。
这意味着,在中国开电车,不仅比加油更省钱,连补能的便利性也超越了传统油车。
而欧美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充电桩稀少,平均覆盖率仅15%。以德国为例,中国每公里有5个充电桩,德国却只有1个。电车一旦同时断电,简直要“排队打架”。
若把中国350万公共充电桩对比欧美多个国家的总和,差距显而易见:欧美的总量还不足中国的两成。
●—? 政策补贴助推 ?—●
最后,不得不提政策因素。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1—7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高达823.3万辆,同比增长39.2%。其中国内市场691.3万辆,出口130.8万辆,双线齐飞。
特别是出口,同比增幅高达84.6%,在汽车出口总量中占比34.4%,中南美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贡献突出。
这些成绩离不开政府补贴。比如“以旧换新”政策,补贴款直接打到消费者账户,甚至“车电分离”模式还附带免税优惠。7月下旬,新一波资金已陆续发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美国的新能源购车优惠有严格时间限制,过期即无减免;欧洲则限制补贴对象,以法国为例,只有低收入家庭能享受优惠,高收入人群被排除在外。
政策不给力,销量自然疲软。
●—? 总结 ?—●
由此可见,中国电车之所以能遍地开花,背后有三大核心原因:
一是全产业链优势带来的“价格战”底气;
二是基建领先,让“充电比加油还方便”;
三是补贴政策直接落地,用“真金白银”刺激市场。
反观欧美,喊口号容易,落到实处却处处掣肘,自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电车时代被中国抢跑。
参考资料:
大象新闻:2025-08-06,《7月车市淡季不淡,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到118万辆》
凤凰网:2025-08-07,《为啥我们电车满街窜,国外却死抱着油车?3个大实话给你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