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TPU改色膜主题沙龙以“迭代与增量”为主题,圆满落幕!此次活动由九州国际和车后快豹主办,吸引了来自TPU车膜行业的重磅嘉宾,他们从产品制造、品牌战略、渠道经营及用户洞察等多角度,分享了关于加速TPU改色膜产品迭代和市场增量的见解与经验。
南通纳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堂在活动中发表了主题演讲《DeepSeek时刻:中国汽车膜企业正在重新定义市场》。他指出,中国TPU改色膜企业正站在全球市场的风口浪尖,凭借中国的庞大市场、完备的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链携手出海的优势,逐步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以下为嘉宾演讲内容的要点整理:
纳尔作为业界知名品牌,最初专注于广告膜领域。回顾过去二十多年广告膜的发展历史,再看当前TPU膜市场的变化,不难发现一些行业内潜在的规律和逻辑。
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大型车展上,杨建堂观察到的一些行业趋势令他深感启发。该展会是东南亚地区,除了中国外,规模最大的一场车展,展览设有两个大型展馆,展示了该地区的汽车市场及其潜在的变化。
印度尼西亚的市场潜力巨大,人口接近3亿,汽车销量不容小觑。当地市场主流车型以日本车为主,本田和丰田占据主导地位。在展会上,丰田和本田的展位位于展馆的核心位置,而比亚迪的展位则稍显偏僻。然而,从观展人数来看,比亚迪的展位异常火爆,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媒体关注,展现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强大势头。
比亚迪展出了多款新车,其中仰望U9吸引了众多目光,腾势也推出了几款性价比高的车型。由此可见,中国汽车行业的出海势不可挡,而从膜类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也提醒相关企业需谨慎对待未来的市场发展。
在PVC Vinyl的角度,纳尔深耕市场已有二十多年。2003年,纳尔在中国尚未生产此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随着自有生产线的建立,纳尔的产品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扩展。如今,纳尔车身贴膜的产量已跻身全球前列。
以下是几组相关数据:2004年,除了胶带市场,全球贴膜市场的容量约为535亿美元。细分后,车身贴膜和广告膜市场容量分别为40亿美元,其中高端产品主要由海外企业占据。
在包车膜领域,国内也有许多企业涉足,其中纳尔生产的PVC改色膜便属于这一类。然而,中国的包车膜产品大多为压延级,而在欧美、中东等地,包车膜多为铸造级产品。铸造级膜的耐候性、颜色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压延级膜,但其制作成本较高,导致在市场推广时面临挑战。纳尔也曾在2016年考虑推出铸造级包车膜,但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尽管如此,部分国内企业已进入这一领域,预计到2027年,铸造级膜的市场份额将占据整体市场的三分之二。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60%,而东南亚地区的电动车市场增长也在加速。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日益出色,尤其是比亚迪在印尼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的布局不断深入,膜类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速。
再来看原材料的供应链:从2018年开始,纳尔生产TPU透明膜时,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疫情期间,进口原材料的成本和难度进一步加大,但2022年之后,万华和聚仁等企业突破了原材料瓶颈,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脂肪族生产的主要供应者之一。
在改色膜领域,虽然国外企业如奥瑞佛、艾丽、3M等表现优秀,但中国在改色膜的颜色选择和库存管理上具有显著优势。许多中国企业能提供数百种颜色的选择,并拥有足够的库存,使得随时可以调取,满足市场的快速需求。
中国的TPU改色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DeepSeek时刻”。随着TPU基膜在拉伸性能、耐候性、环保性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
而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快速进行产品迭代与创新。例如,万华在2023年推出的TPU粒子,初期产品表现不佳,但很快通过产品迭代提升了性能,这正是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中国企业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生产决策,如根据市场销售数据来预测未来需求,从而灵活调整生产计划,避免过度生产和库存积压。
中国企业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方面,也包括在商业模式上的突破。数字化、社交媒体、云仓储等新型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得到广泛应用,迅速发展并与全球市场接轨。随着中国企业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中国的TPU改色膜行业也将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正如几年前的日本,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和文化影响力,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而TPU改色膜的崛起,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定义全球市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