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的今天,补能效率早已不是“快慢问题”,更是“场景适配问题”。尤其在-30℃的东北严寒中,传统充电不仅耗时翻倍,电池性能衰减更让车主直呼“续航焦虑加倍”。
▌在东北发展新能源汽车,补能环节始终面临“三重考验”:
运维适应性不足,传统充电模式耗时过长,严重影响运营效率;
极端气候下的电池性能、换电效率严重受限以及安全隐患;
充换电基础设施薄弱且兼容性差
面对场景适配问题,能翊行联手国内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企业,共同助力某国产品牌乘用车在东北地区实现从技术痛点到落站交付,全链条提供换电站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在冰天雪地里开辟出高效补能新路径。
90秒极速换电的“东北极寒生存法则”
在-30℃的严寒中,新能源汽车的行驶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专业的全场景换电解决方案提供商,能翊行凭借其创新的换电技术,为该品牌新能源出租车在东北地区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极寒环境换电解决方案,成功破解了低温环境下电动车运营的诸多难题。
面对东北地区极寒气候的严苛考验,能翊行研发团队开发出乘用车全自动一体化换电站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集成了车辆识别、车辆定位、自动加解锁、智能搬运、智能充电、智能消防控制、智能监控等核心模块,实现了真正的无人值守运营。其独创的换电流程仅需90秒即可完成:从车牌自动识别、轴距智能调节、车辆精准到位,到车辆调平、电池快速解锁更换,最后完成自动加锁,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高效。
针对东北地区特殊的运营需求,能翊行换电站解决方案展现了卓越的兼容性。通过创新的车辆定位系统,轴距智能调节,完美适配多种出租车车型。这些技术创新使得同一套换电设备能够服务多种车型,大大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和运营效率。
重重挑战,底层重构攻坚破局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研发团队克服了诸多难题。原有换电设备温控系统无法保障车辆电池在严寒下的性能稳定性,亟需研发耐寒型技术方案。专为其目标车型设计的加减锁RGV,可通过创新的机械结构解决了多底盘车型的兼容性问题。核心部件采用军工级耐低温材料,热管理算法实时调控电池仓温度,确保满电电池“随时可用”。这些突破性创新为极寒地区的电动车运营扫清了技术障碍。
价值重塑,补能效益全维释放
实际运营数据显示,能翊行为该品牌新能源出租车运营建造的12座60仓换电站网络表现出色。日均服务能力超过2000车次,单站最高日换电量达到280次。即使在最严寒的天气条件下,换电成功率仍保持在99.9%以上。网约车司机反馈,使用换电服务后,日均运营时间增加了近2小时,月均收入提升近10%。
能翊行的极寒换电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比传统充电模式,换电车辆冬季每月可多创造约3000元的运营收益。从环保角度看,12座换电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万吨,相当于种植了10万棵树木的环保效益。
展望未来,能翊行计划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实现可靠换电的同时缩短换电时间,同时研发更先进的低温适应性技术。
这套成功的极寒换电模式,不仅为东北地区的新能源出租车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全球寒冷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经验。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时代,能翊行用技术创新证明,即便是最严苛的环境条件,也无法阻挡电动化变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