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车企以安全为名行垄断之实,修理厂因数据缺失 “修不了” 也 “不敢修”,消费者则被迫承受高昂成本与有限售后选择,这一链条在国内外市场均已显现。
作者丨流意
投稿请加微信:18001896570
转载请注明来源:AC汽车(ID:acqiche)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维修技术垄断问题逐渐引发关注。
近日有澳媒报道,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和零跑五家中国新能源品牌因涉嫌垄断售后维修业务,可能面临最高1000万澳元(约合470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处罚依据源自澳大利亚《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该制度自2022年起实施,明确规定汽车制造商必须向独立维修厂公开诊断软件、技术参数等核心维修数据。相关数据须在车型上市首日即上传至官方指定平台AASRA网站,并以公平市场价提供按日、月或年订阅的选项。
AASRA指出,上述五家车企自进入澳洲市场以来,未能及时、完整地向独立维修商提供最新的诊断、软件与技术信息,妨碍了车辆的正常保养与维修。
若最终判罚成立,这不仅将成为首例针对新能源车企维修技术垄断的处罚案例,也可能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售后合规问题敲响警钟。
01、中国电车澳洲狂飙,售后合规成隐形壁垒
澳大利亚正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比亚迪、极氪、小鹏等在内的23个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该市场。
作为代表性企业,比亚迪在澳大利亚发展迅速。2025年7月,比亚迪在墨尔本交付了第6万辆新能源汽车。仅在6月,其单月交付量同比大幅增长368%,刷新纪录。
然而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售后服务体系仍存在明显短板。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比亚迪虽在官方维修信息平台AASRA上注册,但其信息链接仍指向错误页面,客服联系方式也未更新,仍显示为经销商渠道。
部分比亚迪车主则反映维修等待时间过长、客服沟通效率低,批评公司“重销售、轻体验”。比亚迪官方回应称,正在更新网站和相关资源,以配合近期渠道整合的调整。
除比亚迪外,其他中国品牌也面临类似合规挑战。极氪、Smart和小鹏均表示,正在开发符合AASRA要求的维修信息门户;零跑则未予以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负责 MVIS 的执法工作,每项违规最高可处以 1000 万澳元罚款。
2024年,本田就因未提供灵活订阅选项而被处18,780 澳元罚款。然而执法实践存在不足:AASRA透露已提交17起疑似违规案例,ACCC仅作出一次处罚,引发对监管力度的质疑。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ACCC执法强度不足,可能降低车企及时合规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市场开拓阶段,部分中国品牌将销售置于优先位置,而售后服务体系尤其是信息开放方面仍有待完善。
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实现服务与合规的平衡,成为中国新能源品牌在澳发展的关键议题。
02、车企不敢放、修理厂没法修,新能源售后陷入“维修怪圈”
在澳大利亚市场,中国新能源品牌正因维修数据封闭而面临巨额罚单与舆论压力;反观国内市场,类似的技术垄断与维修困境,实则构成了一个更加复杂且难以破解的“维修怪圈”。
一方面,车企牢牢掌控核心维修数据与配件渠道;另一方面,独立修理厂被排除在维修体系之外,消费者则被迫承担高昂的维修成本与有限的售后选择。
从车企角度看,这种“不放开”并非没有缘由。以上海一对维修兄弟擅自修改电池管理系统(BMS)数据并最终获刑为例,车企往往以安全为由坚决反对第三方介入。
因为电池作为高风险部件,其状态直接影响整车安全,私自解锁、数据不透明的电池若重新进入换电体系,将带来难以预估的安全隐患。
尤其在当前舆论对安全事故“零容忍”的背景下,一旦因非授权维修发生事故,对品牌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而在责任层面,数据是否开放的根本争点在于“出了问题谁负责”——正如特斯拉曾对保险公司反问:开放数据后的事故,你能兜底吗?
然而站在维修终端的角度,封锁维修资源正在加剧行业不公。
绝大多数独立修理厂无法获取原厂诊断软件、维修手册和标定数据,难以开展合规维修。加之原厂配件渠道严格控制,副厂件又因车辆频繁OTA升级而导致兼容性差、故障频发,致使修理厂既“修不了”也“不敢修”。
封闭体系也显著推高了维修成本。澳大利亚汽车后市场协会(AAAA)指出,封闭的维修体系可能导致售后成本上涨30%。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随着车辆智能化不断提升,数据控制权日益集中,维修权、消费者选择权与数据归属问题已演变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争议。
写在最后
2024年6月,据《界面新闻》报道,特斯拉在美国面临车主发起的反垄断集体诉讼,被指控垄断车辆维修和零部件市场。目前该案尚未作出最终判决。
反观国内,尽管2022年新版《反垄断法》已明确禁止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并在汽车行业多有体现,但国内尚未出现车企因维修垄断被处罚的典型案例。燃油车时代未见主机厂因限制配件流通或维修信息获取而受罚;进入新能源时代,尽管消费者维修难题频发,目前也未有车企因涉嫌维修垄断被立案。
因此,澳洲对5家中国车企的处罚无论是否落地,都是一次值得警惕的售后“合规提醒”。
电动工坊创始人王浩曾表示,“若继续放任车企以安全之名行垄断之实,不仅维修企业、经销商、保险公司将逐渐退出,用户也可能因失去选择权而沦为‘待宰羔羊’。最终连车企自身也难以为继,陷入自产自销的闭环。”
总的来看,新能源维修困局,实则是安全、责任、商业与权力之间一场无解的博弈——车企不敢放,修理厂没法修,而最终为此买单的,终将是消费者。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