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比亚迪上半年的销量数据,我还跟朋友感慨 “现在新能源车卖得也太火了”,订单哗哗往上涨,有的车型都得等小半年才能提车。结果没几天就看到财报,好家伙,研发投入一下子砸了三百多亿,利润反而没怎么跟上。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一边是订单破万的热闹劲儿,4S 店销售朋友圈天天晒交车图,一边是车企高管在业绩会上皱着眉说 “成本压力大”,这冰火两重天的反差,到底藏着啥门道?
其实不光比亚迪,我身边做汽车媒体的朋友跟我吐槽,今年好几个车企都这样。就说吉利吧,上半年研发投入涨了两倍还多,说是要搞智能驾驶那套东西,结果财报出来,利润数字看得人心里一沉。你说车企不想赚钱吗?肯定不是啊。上次去参加一个车企的线下活动,跟他们一个工程师聊天,他说现在不搞智能化不行,竞争对手都在推 L3 级自动驾驶,你不跟进,消费者看都不看你的车。可研发这东西就是个无底洞,今天投进去的钱,能不能明天赚回来,谁也说不准。
而且现在买车的人也精了,之前新能源车主打一个 “补贴香”,现在补贴退坡了,大家就盯着价格看。我邻居上个月买新能源车,对比了三款车,最后选了个降价最狠的,说 “反正续航都差不多,谁便宜买谁”。这就逼着车企不得不降价促销,你降两万,我就降三万,订单是上来了,可每卖一辆车赚的钱就少了一大截。之前高盛不是说 2025 年电池成本能降四成吗?我一开始还以为车企能松口气,结果工程师朋友摆摆手说 “早着呢”,现在电池还是占整车成本一半以上,原材料价格虽说有降,但物流、采购这些环节还是花钱,尤其今年夏天南方暴雨,好多物流线路都断了,光运输成本就多了不少。
说到成本,我想起之前看到京东物流的报告,说现在车企物流成本占比能到 15%,比国外高一倍还多。有个做供应链的朋友跟我算过一笔账,一辆车从零部件到组装好,要经过十几个仓库,运输过程中稍微耽搁一下,成本就往上飘。就像去年某车企因为芯片短缺,车子造好一半停在工厂里,每天光仓储费就不是小数目。今年虽然库存降了点,7 月份乘用车库存比 4 月份少了二十多万辆,但经销商还是喊压力大,我家楼下的 4S 店最近搞 “零首付” 活动,销售说 “再不走量,月底都要喝西北风了”。
还有个事儿特有意思,我之前以为车企研发投入多,利润少,是因为都花在电池上了,后来才发现不是。有次跟一个新能源车企的市场部人员聊天,他说现在车企都在抢 “软件定义汽车” 的风口,中控屏要搞 8155 芯片,车机系统要能语音控制家里的空调,甚至还要开发自己的生态系统。这些东西哪样不要钱?程序员的工资、服务器的费用,还有跟科技公司合作的成本,堆在一起就是一大笔开销。可消费者买账吗?我同事买了辆带智能座舱的车,用了三个月,说 “除了能语音导航,其他功能基本不用”,你说这投入到底值不值?
不过话说回来,车企也不是没在想办法降成本。比如京东搞的那个供应链系统,帮车企把采购周期从二十多天缩短到七天,还能省点钱。但这点钱跟研发、降价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我有时候会想,这种 “订单高、利润低” 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是等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还是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化多花钱?上次在车友群里聊这个话题,有人说 “只要车好用,贵点也能接受”,也有人说 “再这么卷下去,车企迟早要倒闭几家”,吵来吵去也没个结论。
其实说到底,车企现在就像走在钢丝上,一边要靠降价和智能化抢市场,一边又要盯着利润表过日子。我想起去年试驾某新势力车型时,销售跟我说 “我们现在不赚钱,就是为了积累用户”,当时还觉得是营销话术,现在想想,可能真是大实话。只是不知道这场 “以价换量” 的游戏,最后谁能笑到最后。你们身边有没有人最近买新能源车?是冲着降价去的,还是真觉得智能化好用?评论区跟我聊聊,让我也看看大家都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