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近期公布了今年1-8月的产销数据,累计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量286.4万辆,同比去年的232.8万辆增长23%。
这一成绩虽堪称行业标杆,但距离年初设定的550万辆全年目标仍存在显著缺口。以月均销量35.8万辆推算,全年理论销量约430万辆,即便考虑四季度传统销售旺季的增量效应,要达成550万目标仍需突破现有市场容量限制。
市场近期流传比亚迪调整销售目标的声音,路透社披露其计划将年度交付量修正至460万辆,较原目标下调16%,此调整幅度虽低于多家机构预测值,但结合当前销量轨迹看具有现实依据。
比亚迪官方虽未置评,但从逻辑上来看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修正过高目标本就是成熟企业的理性选择,海外大型车企经常会这么干。
国内汽车行业近年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部分企业甚至通过亏本促销维持市场份额,这种恶性竞争既损害企业利润,又不利于供应链健康与行业长期发展。在此背景下,"反内卷"政策应运而生,核心举措包括优化应付账款周期、限制价格战等。
比亚迪依托技术积累、零部件高自制率及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能力突出,在价格战中占据显著优势。但若市场限制降价空间,其竞争优势将受制约,不利于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张。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带来直接压力。吉利星愿7月以4.43万辆销量登顶车型榜,超比亚迪秦PLUS达42%,其6.88万-9.78万元的定价区间与比亚迪秦PLUS、秦L、海鸥等10万元内主力车型形成正面交锋。
尽管吉利此定价策略的盈利性存疑,但星愿多次问鼎月度销冠的事实表明,其市场策略已成功吸引大量消费者,对比亚迪核心市场构成实质性冲击。
面对国内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比亚迪很早就布局全球化战略。出口方面,前7月累计出口55.3万辆,同比激增130%,排名从第六跃升至第二。
更关键的是海外产能已在匈牙利、土耳其、巴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落地,包括巴西工厂在内的部分当地工厂已投产。本地化生产不仅规避贸易壁垒,更助力渗透欧盟等战略市场。
匈牙利和土耳其工厂制造的企业有望突破关税壁垒,以零关税优势直接在欧洲各国开卖,有助于在全球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之一的欧盟立足。
当前国内消费渐近饱和,比亚迪势必将更多资源投向海外,这与国际车企的发展路径一致。
以丰田为例,这家日本汽车企业之所以能长期霸榜全球销量,正是依托海外市场的强力支撑,通过海外盈利反哺研发,形成"技术升级-市场扩张"的良性循环,这才是国际化战略的终极形态。
比亚迪的真正挑战不仅在于国内市场,更在于能否让全球消费者选择中国品牌。仅靠国内市场无法支撑持续增长,海外扩张才是突破天花板的必由之路。其通过出口与本地生产双管齐下,既规避贸易壁垒,又实现市场渗透。
只有实现"全球市场认可",才能真正匹配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质变。这种全球化视野与战略定力,才是支撑其长期发展的核心动能,也是其作为国产汽车标杆的真正价值所在。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