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金诚
在新能源汽车与出口的带动下,2025年以来我国整车销量延续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下半年汽车制造行业将保持增长趋势,车企信用质量总体稳定。
汽车制造
电擎续势:增长势能持续跃升
新能源引领,汽车业增势强劲
双引擎驱动产业增长。
2025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持续稳健增长。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撑与政策的积极带动下,1~7月整车销量为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0%,增速较去年同期扩大7.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增长以及出口量的提升,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两大关键引擎。
新能源汽车的再加速。
在需求拉动、政策驱动及技术突破的背景下,2025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仍然维持了较快的增速,2025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822.0万辆,同比增长38.5%,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7.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再创新高,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45.0%。
“促消费”引领,政策持续护航。
汽车行业仍得到较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新能源汽车尤为显著。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各种汽车产业促消费的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完善,例如“以旧换新”等相关补贴政策、新能源下乡政策的延续等。
红海鏖战:高增长下的淘汰赛
车企加速破卷,行业鏖战加剧
头部车企份额的稳固与分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5年1~7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1535.4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4%,其中比亚迪股份、上汽集团和吉利控股位列前3位,前10位车企中,8家车企销量呈不同程度增长。
新能源竞技场:鏖战再升级。
2025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激烈。根据乘联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市场狭义乘用车TOP10厂商批发销量中,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分列前3位,前10位中有9家销量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销量同比增幅显著。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未来企业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多维合力助力自主崛起。
根据乘联会统计,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占比(零售、狭义汇总)突破60%;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至64.0%,自主品牌仍在加速崛起。自主品牌汽车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双重核心动力的持续赋能:一方面,国内车企在新能源赛道布局早、转型快,构建起领先的技术体系,更依托国内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优势;另一方面,经过多年技术积累,自主品牌的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在高端化布局上成效显现,市场认可度提升,推动销量稳步增长。
出海升维:从求生到扎根
寻求突破,车企的全球化进阶
整车出口表现亮眼。
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为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其中,传统燃油汽车累计出口202.3万辆,有所下降;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106万辆,增长较快。
我国汽车出口的强劲表现,得益于三大核心支撑因素。首先是产能与规模优势,规模化生产不仅能快速响应全球市场需求,更构建起难以替代的供应能力;其次是智能网联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我国车企的技术持续突破,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最后是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布局,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口压力与挑战仍在。
汽车出口面临多重壁垒,如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和数据壁垒等,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车企出口。同时,来自于海外传统车企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海外车企巨头近年来持续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方面加大资源投入,另一方面不断补强智能化相关技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车企的全球化进阶之路。
面对多重压力,车企需不断加大全球化布局,目前部分车企已在海外多个地区进行布局,包括海外建厂、海外供应链搭建等;同时车企需从核心能力提升与市场策略适配两方面发力:一方面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强化生产能力、优化生产成本,夯实产品竞争力以扩大出口规模;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市场特性,制定差异化的车型策略,进一步释放出海潜力。
预计2025年下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车企也将面临外部环境变化、政策调整、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为此,车企需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国内汽车出口实现高质量发展。
韧性生存:信用分化,偿债趋稳
盈利及偿债压力仍存,信用再分化
市场需求及产品更迭下,车企收入较有保障。
随着汽车销量的增长,车企营业总收入总体提升,展望下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增换购需求持续提升,同时车企将进一步加大车型的更新换代力度,缩短新车研发周期,丰富产品谱系,对企业销量将形成重要支撑,带动下半年车企销量的整体增长及收入的提升。
盈利能力平稳,车企分化加剧。
预计2025年下半年车企整体盈利稳定,但利润率将承压,且盈利分化进一步加剧。
从积极因素看,整车企业核心原材料上涨动力不足,且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技术进步、产品优化和产能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有利于稳定车企采购价格。同时,车企通过技术提升实现成本控制,规模生产及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优势也将逐步显现,进一步摊薄生产成本,为行业盈利提供支撑。
然而,利润承压因素也在增多,一方面,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持续,严重影响企业盈利指标。另一方面,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投入不断增加,进一步侵蚀利润。此外,行业外部环境挑战不断,车企原材料价格仍存在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以及海外政策变动风险等不利因素也持续存在。
融资需求增长,但债务偿付整体较有保障。
预计随着资本支出的扩大,车企整体仍将保持较大的融资需求。展望下半年,预计2025年销量增长对车企经营性净现金流形成支撑,经营性现金流可一定程度上提供偿债来源。
此外,汽车制造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车企将凭借较好的销量表现及融资能力对偿债提供保障;同时也应关注车企销量显著下滑、融资能力削弱等因素带来的偿债能力下滑。
本文作者 | 工商企业部 谷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