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高通刚刚发布了自己的辅助驾驶系统“骁龙Ride Pilot”,首发合作对象是宝马。我第一反应是:高通怎么也坐不住了?
这事挺有意思。
原本高通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几乎一家独大,英伟达则专注智驾芯片,两家各占山头、相安无事。但华为入场后,局面似乎正在悄然改变。
华为的玩法不太一样。
它不单卖芯片,也不只做系统,而是提供“智能汽车软硬件一体全栈方案”。
比如众所周知,从智舱芯片、智驾芯片、激光雷达,到乾崑ADS系统、昇腾AI云,华为全都要自己做。
这种“全家桶”模式起初被不少人质疑太重、太封闭,但市场反馈却让人大跌眼镜——问界系列智驾体验的用户口碑迅速爆发,甚至直接带动了品牌销量。
华为之所以能后发先至,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全栈自研”带来的协同效应。
智驾系统与座舱系统深度联动,硬件与软件高度契合,数据在一个闭环中不断迭代优化。这种模式好比苹果的iOS系统,单看每一个模块未必都是性能最强,但整合在一起的实际体验却往往超越堆砌硬件的对手。
而传统芯片供应商如高通、英伟达,长期以来习惯了“卖铲子”模式:只提供芯片和基础软件,具体应用层交给车企或第三方解决。
这种模式在智能驾驶发展初期确实更灵活,但随着竞争进入深水区,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不同供应商的芯片之间协调成本高,数据流转效率低,算法迭代速度慢。
华为掀起的风暴,让整个行业意识到:智能驾驶的真正竞争不在单点技术,而在整体生态。
所以我们看到,英伟达、地平线纷纷开始自研智驾系统,如今高通也加入了战局。大家不约而同地“学华为”,试图复制其成功路径。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华为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整合,更在于其拥有庞大的真实路测数据和强大的云算力支撑。
昇腾AI云提供的训练能力,让华为智驾系统能够快速迭代演进。这种“数据-算法-芯片”的闭环生态,不是单纯靠砸钱就能短期复制的。
更关键的是,车企与供应商的关系正在重构。
华为虽然提供全栈方案,但始终坚持“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定位;而芯片巨头们向系统层延伸,难免与车企产生“灵魂归属”之争。
高通选择宝马作为首发伙伴颇具深意——这家老牌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略显滞后,或许更愿意放手一搏。但这种合作能否代表行业主流趋势,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在我看来,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化竞争”。华为率先蹚出的这条路,确实指明了行业演进的方向。
但高通、英伟达等传统巨头并非没有机会——它们的优势在于更中立的立场和更广泛的合作伙伴生态。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的平衡点。
智能驾驶的赛道依然漫长,现在谈谁淘汰谁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华为这条“鲶鱼”已经彻底激活了整个行业。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与生态的对抗,而不仅仅是芯片与芯片的比拼。
所以高通学华为,宝马成“小白鼠”,智能驾驶“灵魂争夺战”的确升级了。
这场智能汽车界的好戏,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