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想买车,走进城市的汽车城,可能会被眼前的景象搞糊涂:
在广汽丰田4S店,销售员主动递上一张宣传单,上面写着“锋兰达8.98万元”,相当于把12.98万元的入门价直接打7折——跌掉一台五菱宏光MINI EV。隔壁的大众展厅里,一块醒目的价格牌立在B级车迈腾旁边——“优惠后13.78万元”。
而斜对面的吉利门店,中大型SUV银河M9以19.38万元的预售价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咨询者,他们大多围着销售询问智能驾驶功能如何使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靠着“中高端”标签立足的合资品牌,如今正忙着降价促销。而过去的“廉价代步车”——中国品牌,新车却越来越贵,买的人还越来越多。一场无声的“反转”正在发生。
数据不会说谎。
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比亚迪表现出色,平均每辆车能卖到14.10万元。长城汽车也不甘示弱,其平均单车售价达到14.66万元,这一数字已然超过了上汽大众12.22万元的平均单车售价。更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凭借问界品牌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平均单车售价甚至冲破了31万元,足以与豪车比肩。
反观一些合资品牌,尽管单车均价并不低,像广汽本田平均单车价为14.63万元、广汽丰田为15.17万元、长安福特达到16.27万元,但它们的销量规模却已今非昔比。
分析师们指出了几个关键原因: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买车越来越理性。一个外国车标带来的“面子”,远不如一套好用的智能配置、一个宽敞的空间或是一套省油的混动系统来得实在。中国品牌车给了他们“花同样钱,买到更多”的满足感。
“您看这个自动泊车功能,在小区狭窄车位也能轻松停入,还能循迹倒车,遇到死胡同也能轻松退出来。”长安销售正在演示第四代CS55 PLUS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这正是合资品牌的短板,多数合资车型的智能驾驶还停留在基础的自适应巡航阶段,而中国品牌,哪怕是10万级的车型,都已实现高速和快速道路的智能驾驶辅助。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反映在软件生态上。中国品牌的车机系统普遍支持语音控制、在线导航、娱乐应用等丰富功能,而不少合资车型仍存在车机卡顿、语音识别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需求。
《2025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洞察》显示,消费者已形成"安全为基、成本为尺、体验为纲"的三维评估体系,26-45岁中青年群体占比达65.1%,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新技术接受度高,而非传统品牌溢价。
“我选车首先看智能驾驶和车机流畅度,这方面国产新能源车明显更懂年轻人需求。”28岁的林女士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从“品牌崇拜”到“体验为王”的转变,清晰折射出市场话语权的转移。消费者用手投票,正在重塑中国车市的竞争规则。
面对挑战,合资品牌正在积极进行调整。其中,上汽大众、广汽丰田将推出增程式电动车型;一汽丰田的bZ3C也将搭载端到端智驾系统;而上汽通用更是将产品开发工作交给了中方团队,打造出了“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这些转型举措表明,传统巨头也在奋力跟上时代步伐。
不过,在全新产品落地之前,合资品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以价换量”——通过大幅优惠短期刺激销量,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无形中进一步消解其传统品牌光环,让“合资溢价”加速蒸发。
这种强势表现不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就在今年9月,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IAA)上,中国品牌组团亮相,成为绝对主角。比亚迪、长安、赛力斯等品牌携最新电动车型登场,其设计理念和智能科技让欧洲媒体惊呼"中国浪潮来了"。
这种强势“出海”的势头,甚至引发了国际市场的防御性反应。巴西政府自去年起逐步上调进口关税;墨西哥近日也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俄罗斯则从今年开始设置贸易壁垒,明确表示要“保护本国市场免受中国汽车冲击”。
这些措施,恰恰从反面印证了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已经让传统汽车强国感到威胁。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海总销量为308.3万辆,同比增长10%,新能源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其中,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达到47.2万辆,同比增长132%,超过去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编者按:
当你走进汽车城,看到合资品牌卖力促销、中国品牌门店人头攒动的景象时,你就会知道——中国汽车市场的天,真的变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反转"不仅仅是谁降价、谁涨价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国品牌通过智能电动化实现了"换道超车",不仅在国内市场重塑格局,更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文|李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