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台船新任董事长陈政宏举行上任后首次媒体见面会。他在会上指出,台船未来将以建造集装箱船、散货船等商船本业为主,同时多元化发展舰船、无人船、新能源事业等副线,提高经营效率,力拼在明年扭亏为盈。
此前,台船在9月5日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推选陈政宏接任黄正弘,担任新董事长。陈政宏为台湾大学造船及海洋工程学系硕士,先后取得美国密歇根大学造船及轮机工程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在就任台船董事长之前为台湾成功大学系统及船舶机电工程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和成功大学博物馆馆长,专长包括有紊流、二相流、船舶推进、雷射及光学测量、人因系统工程、科技史等。
在见面会上,陈政宏介绍,目前台船已经承接了万海航运和台湾中航的集装箱船、散货船订单,商船手持订单交船期排至2030年,未来也将持续争取全球商船订单。目前,台船待在手订单金额达新台币2000亿元(约合人民币471.08亿元),待执行订单金额新台币1300亿元(约合人民币306.20亿元)。
虽然商船一直是台船长期以来的主力业务,但自2018年8月阳明海运10艘2940TEU支线集装箱船订单后,长达六年时间里台船再未承接过任何批量商船订单,直到去年8月与台湾中航签订了2+2艘Newcastlemax型散货船订单。今年,台船又获得了万海航运12+4艘8700TEU集装箱船大单,台湾中航的2艘备选订单也已确认生效。
除了商船之外,台船还将积极布局无人船市场。台船预估,台湾地区未来无人船订单需求至少达到1320艘,总预算估计将达新台币180亿元(约合人民币42.40亿元)。
陈政宏表示,台船自主研发的军用级无人船(USV)“奋进魔鬼鱼号(Endeavor Manta)”已经获得了美国船级社的原则性批准(AiP),其复杂精密的远程控制系统为本次认证的核心,取得认证表明初步设计与施工能够符合美国船级社所设定的安全标准,是一项重要里程碑。
“奋进魔鬼鱼号”船长8.6米、船宽3.7米、满载排水量超过5吨、最高航速35节以上,搭配两部舷外机。该型船由台船及其子公司台船动力、连同台湾地区厂商共同组成的“台船无人船团队”合作研发,采用“三体船”设计,有别于目前已经公开的小型USV,将能大幅提高USV在应对台海周边恶劣海象下的耐海性与适航性,具有简洁利落且有科幻感的匿踪外型。
针对台船未来经营策略,陈政宏称,台船发展方向大致不变,但会响应国际局势变化作出运营调整,在改革方式和重点上进一步加深、拓展和加快,并在地缘政治背景下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供应链结构优化。
今年前8个月,台船累计营收达新台币165.3亿元(约合人民币38.9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新台币103.09亿元增长59.38%,累计税前亏损新台币25.33亿元(约合人民币5.97亿元)。此前,台船因商船业务不足而连续三年亏损。台船总经理蔡坤宗指出,今年的亏损约一半来自汇兑因素影响。预计明年经营业绩有望转正。
他表示,台船营业额目标希望达到每年300亿-350亿元(约合人民币70.66亿-82.44亿元),生产规划上有三条主线,一是自制潜水艇共7艘计划到2038年全部完工出厂,二是在商船领域每年建造4.5-5艘集装箱船或散货船,三是高雄厂区和基隆厂区将优先承接台湾地区舰船订单。
目前,台船的核心业务涵盖商船建造、修船、潜艇和水面舰艇,同时也涉足陆上和海上重型机械。陈政宏表示,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项目将主要围绕造船与能源产业展开。台船除自主研发外,也将积极探索与海外厂商的技术合作,并通过签署协议拓展合作空间。在新兴业务方面,公司已正式进入浮式风电领域。
陈政宏指出,造船业有两类特性,在经济发展上,造船业是资本、技术、劳力都密集的产业,另一方面,造船也是肮脏(Dirty)、辛苦(Difficult)、危险(Danger)的3D产业,未来台船将针对不同技术领域,与多方合作,推动智能船厂落地,改善工作环境,这也有助于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
据了解,台船是台湾地区船舶行业的旗舰企业之一,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厂,也是台湾地区唯一的大型造船厂,大股东为台湾地区经济部。目前台船在高雄、基隆两地设有船厂,其中高雄厂拥有百万吨级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