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把全球同行打得溃不成军,市场份额高达95%让人咋舌。
可翻开财报却是一片通红,禾赛科技敲锣上市当天市值358亿,转头一季度过去却还亏1750万。
这场"赔本赚吆喝"的生意有何意义?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作者-常
握着王炸却打出烂牌,激光雷达巨头的魔幻困局
走在路上随便看到一辆新势力电车,大概率装的就是国产激光雷达。
禾赛、速腾、华为、图达通,这四个听起来像科幻片道具的名字,其实已经悄悄垄断了国内几乎全部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
就连海外老牌玩家也被打得找不着北,曾经的行业老大Velodyne因为商业化太慢,2022年直接被人收了,还有像Ibeo这样的行业鼻祖直接就破产了。
剩下的Luminar每季度还在亏上亿美元,苦苦支撑。
按说咱占着这么大优势,赚钱不该是手到擒来吗?
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就拿行业龙头老大禾赛科技来说,2022年亏了1.9亿,2023年亏了2.4亿。
它的老对手速腾聚创更夸张,2023年一年就亏了43.37亿元,今年上半年还在继续亏1.5亿。
这就尴尬了,一边是市场上的绝对霸主,把曾经的海外巨头们一个个送走,一边却是连年巨亏的惨淡现实。
更让人不解的是,现在激光雷达需求明明在暴涨。2025年上半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已经破了100万颗,同比涨了71%,全年有望冲到250万颗。
而且现在单车装的数量也在加码,比如新款问界M9,直接从1颗加到4颗,需求这么旺,怎么就是赚不到钱呢?
前有狼后有虎的死循环,万元神器跌成白菜价
三年前,这玩意儿还能卖到近万元,现在最低已经杀到两千出头,三年时间跌成了原来的三分之一。核心问题在于激光雷达企业被夹在产业链中间,前有狼后有虎,两头受气。
上游端,激光器、探测器这些核心器件就占了总成本的四到五成,而且大多要靠进口。
很多高性能芯片比如SPAD芯片,还得依赖索尼这样的供应商,上游价格不松口,成本天花板就焊死了。
下游的车企则扮演了"价格屠夫"的角色,现在新能源车市场杀得昏天黑地。车企为了活下去会把成本压力传导给每一个供应商,激光雷达自然不能幸免。
有车企直接放话,一个售价3000块的零部件,他们的成本目标是900块。
这话虽然极端,但真实反映了车企的压价心态。
更要命的是,现在大家技术路线都差不多,都走半固态、芯片化的路子,产品性能没多大差别。
最后只能靠降价抢客户,你卖3000我就卖2300,利润空间早就被挤没了。
速腾聚创就曾因此丢了大客户,因为车企更愿意扶持自己体系内的供应商。面对车企一句"不好意思,我们要闭环了",激光雷达公司只能在会议室里面面相觑。
绝处逢生找到新赛道,机器人成了香饽饽
眼看车载市场赚不到钱,聪明的企业开始另谋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机器人市场,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而是默默帮你割草、送外卖、扫大楼的那种实用派,没想到这个弯转得异常精准。
今年上半年,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翻了7倍,达到9.83万颗,占总出货量的17.9%。速腾聚创更夸张,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直接冲到28.2%。
为什么机器人这么香?简单说,它比车好"伺候"。
车载激光雷达要求车规级抗振防水,零下40度到85度极端环境还能稳定工作,寿命得撑过10年。
而机器人呢,不用那么苛刻,还不用被车企绑着砍价。
虽然机器人激光雷达价格也在降,但目前均价还在4800元左右,比车载高出一大截。更重要的是,这群客户不像车企那么"抠门",一台卖两万块的割草机器人,激光雷达占掉四千。
客户反而觉得"能精准避开我的郁金香就值",他们对性能更敏感,对价格反而没那么斤斤计较。
速腾聚创的毛利率变化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它的毛利率从13.6%一下子蹿升到25.9%。
财报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这主要得感谢机器人业务。但别以为这就稳了,华为、图达通那帮车载老手,调个头进来打价格战也就是时间问题。
而且做机器人业务不止是卖硬件那么简单,你得懂场景、写算法、做调试。送餐机器人上下电梯、割草机区分草坪和灌木,每个场景都得重新调教。
从卖盒饭到开餐厅,商业模式的华丽转身
真正的转型,不只是换个赛道那么简单。禾赛和速腾现在都在努力从"硬件佬"转型成"方案解决佬"。
什么意思?就是我不光卖你雷达,我还帮你写代码、调试设备、培训团队,整套服务打包卖。
在汽车领域,激光雷达厂就是个卖硬件的,车企技术实力强,要的就是一个标准化的"黑盒子",越便宜越好。
但机器人市场完全不同,客户五花八门,有做割草机的有做配送机器人的,他们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客户需要的不是一个冰冷的硬件,而是一套"即买即用"的解决方案。
这就给了激光雷达厂商从"卖硬件"转向"卖服务"的机会,附加值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以说,以前卖完硬件就收钱的好日子,那可真是一去不复返了。比如服务一个小机器人公司,可能对方团队就五个人,沟通成本比做一个车企项目还高。
交付之后还要持续更新算法、远程运维,服务链条被拉得很长很长。
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客户粘性和持续的收入流。从更深层次看,这不仅是激光雷达行业的转型,更是整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选择题。过去靠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现在必须向价值创造转型。
技术能打败对手,但打不败成本和市场的无情挤压,只有掌握了定价权,才能真正摆脱"赚辛苦钱"的宿命。
结语
激光雷达这个行业的坎坷路,其实就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缩影。技术能打败对手,但打不败成本和市场的无情挤压。
好消息是,这些企业正在从"制造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不再只是埋头苦干,而是抬头看路。这条路走通了,可能就是整个制造业的新活法。
你觉得这次转型能成功吗?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亚太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