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可能改变一个行业的格局。
2025年4月的一个晚上,北京某酒店包间里,两个男人聊到了凌晨,第二天,一个已经财富自由近十年的互联网老兵,决定重新出山,这背后,藏着商汤科技一个酝酿已久的大动作,也暗示着国产AI芯片即将迎来最关键的时刻。
一顿饭局背后的大棋局
故事要从2025年4月17日说起,那天,商汤联合创始人徐冰在北京组了个饭局,目标只有一个人,王湛,这个名字对普通人来说可能陌生,但在中国互联网圈子里,他可是个传说级的人物。
王湛是谁?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个低调的北大物理系毕业生,2000年就加入了只有十几个人的百度,是百度真正的"创始产品经理"。
更厉害的是,他一手打造了百度最赚钱的产品,凤巢系统,被业内称为"百度推广之父",在百度16年的时间里,他管理过8000人的团队,手下的那些人现在都成了各大厂的中坚力量。
徐冰这次约饭,开门见山就问:有没有兴趣一起做芯片创业?
说实话,这个邀请来得有点突然,王湛2016年从百度离开后,已经转行做了投资人,日子过得很滋润。
但徐冰显然做足了功课,他知道王湛身上有商汤现在最需要的东西,把技术产品化、商业化的能力。
更让人意外的是,王湛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第二天晚上,两人又见了一面,这次聊到了凌晨12点半,基本敲定了后续的方向和分工,从加微信到确定合作,整个过程不到24小时。
商汤的芯片突围之路
其实,商汤做芯片这件事早就在布局了,从2018年开始,商汤就投入了超过11亿元搞芯片研发,已经成功量产了两款芯片产品。
S1芯片主要做视觉推理,已经出货超过2万片;S2芯片则是对标大模型推理的GPGPU,兼容CUDA架构。
但为什么要把芯片业务独立出来?答案很简单,钱。
商汤这些年一直在烧钱,从2018年到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虽然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了50%,但压力依然很大。
把芯片业务拆分出来,一方面可以减轻财务负担,另一方面也能让芯片团队获得更灵活的融资渠道。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对的。曦望成立半年就完成了近15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三一集团、第四范式、游族网络等知名企业,这些钱足够让曦望放开手脚去干大事了。
国产芯片的"后发优势"
王湛加入曦望后,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芯片创业有"后发优势"。
这话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一般来说,科技行业都是先发优势,谁先起跑谁就占便宜,但王湛认为,2025年才是中国GPU行业真正的元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去几年,国产GPU企业只能艰难地瓜分国外巨头吃不下的那不到10%的市场,但现在情况变了,推理市场爆发,国外芯片供应受限,国产GPU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机会窗口。
更重要的是,前面那些年行业已经验证了很多"非共识",比如,到底该兼容CUDA还是自建生态?应该做通用GPU还是专用芯片?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都很清楚了:兼容CUDA更容易落地,聚焦细分市场比做通用芯片更务实。
曦望正是踩着这些"前人的教训"在前进,他们的下一代产品S3芯片,计划在2026年推出,最大亮点是能把推理成本降低10倍,如果真能做到,那就是行业级的突破。
说到底,大家都盯着这块蛋糕是有道理的,根据最新的市场预测,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亿元,激增到2029年的1.34万亿元。这个增长速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3%。
现在的市场格局也很有意思,寒武纪股价一度超越了贵州茅台,市值突破6000亿;摩尔线程、沐曦、壁仞科技等一众国产GPU厂商集体冲刺上市;就连中国移动都开始大规模采购国产AI芯片,建设万卡级智算中心。
在这场争夺战中,曦望有自己的底牌。作为商汤拆分出来的"嫡系",他们不仅有技术积累,还有产业资源。
商汤的大模型和AI云能力可以为曦望提供技术验证和商业化支撑,这是其他纯创业公司没有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曦望这轮融资中70%都是产业资本,这说明什么?说明投资方不只是看好财务回报,更看重战略协同。
三一集团、第四范式、游族网络这些公司,都有自己的AI应用场景和算力需求,投资曦望,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的业务布局,这种"产业+技术"的结合模式,可能会成为国产AI芯片发展的新趋势。
王湛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直白:我们不是在追赶,我们是挑战者,是未来的定义者。这话听起来有点狂,但仔细想想,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国产AI芯片确实需要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结语
从商汤拆分芯片业务,到王湛24小时决定重新出山,再到曦望半年融资15亿,这一连串的动作背后,折射的是整个国产AI芯片行业的加速发展。
2025年,确实可能成为国产芯片真正崛起的关键节点,技术突破、市场机遇、政策支持,各种要素正在汇聚,接下来的比拼,就看谁能跑得更快、走得更稳了。
信源:
36氪2025-09-19 商汤拆分芯片业务始末:百度创始成员加入,半年已融1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