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
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
按照2020年工信部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到2025年超20%,到2035年渗透率超5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突破了20%,提前三年完成了2025年目标。而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达到了44.3%,有望提前十年完成产业规划目标。
中国市场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优势。伴随着产业推进,“十五五”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保持当前优势,持续助力中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突飞猛进
纵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2018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首次突破了100万辆,同比增速达到了84%;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新能源车市场就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销量达331万辆,同比增长达183%;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70.5%);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销量占比达44.3%。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结构性调整。过去合资品牌占据的主导地位被打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车企市场份额飙升,目前已逼近70%。
在最为核心的电池领域,中国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在电池领域,国内企业宁德时代自2017年以来一直稳坐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头把交椅,比亚迪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而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已经具备了领先优势,其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十四五期间,曾经强势的外资品牌开始采购中国方案,丰田与比亚迪、大众汽车与小鹏、奥迪和上汽等纷纷展开合作,合作模式均由中国车企提供技术方案。这意味着,“市场换技术”方针已经成为过去式,而在电动化、智电化浪潮之下,中国车企也迈入对外输出技术的新阶段。
而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宁德时代,他们都是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突出。当前,比亚迪年销量达到了400万辆的规模,为国内第一大车企,凭借新能源汽车的强劲销量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国内车企中稳居盈利榜首。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主流自主车企的新能源车日益走强,比亚迪一家独大,广汽、长安、奇瑞、吉利、问界、理想等多家车企新能源销量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基盘持续扩大。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已具备相对领先的优势,为高质量“走出去”奠定了扎实基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欧洲、俄罗斯、东南亚等多个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不断攀升。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高达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至少会超过1500万辆,其中纯电市场份额继续降低到50%左右,插混增加至约40%,增程式电动车份额保持在10%左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今年初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600万辆左右,随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年增长率下降,保有量会大幅提升,预计2030年达到1亿~1.6亿辆。
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撰文指出,预计“十五五”期间,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产业链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将由高速转为快速。预计203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由2024年1280多万辆增长到210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由40.9%提高到65%左右。其中,PHEV增速将明显高于BEV,预计2030年以后,随着电池性能、补能便利性等改善,BEV占比将有望逐步回升。
快速洗牌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已经过去中低端和高端车型新能源车渗透率较高,目前经济型新能源车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纯电动车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近两年来,插混车型的销量从今年开始快速增长,增速跑赢大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纯电动汽车总销量为771.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比例的60%,较2023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总销量为514.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比例的40%,较2023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驾驶功能已经成为不少车企的主要卖点,近两年来,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辅助驾驶也逐渐迎来量产上车潮,高阶智驾系统车型价格不断下探。
欧阳明高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会加剧市场竞争,其将对市场和行业带来影响。新造车势力大量涌入的阶段即将过去,智能化变革阶段竞争会更加白热化,要做好准备进入兼并重组的转折阶段和产业模式变革的预备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不断打响,车市仍处于不断洗牌中。造车新势力已经出现了分化局面,已经有多家造车新势力“暴雷”,威马、爱驰、赛麟、拜腾等,这些车企陷入资不抵债、产能荒置的局面。
从国内市场格局来看,比亚迪稳坐国内销量冠军宝座,吉利奇瑞、长安等传统车企快速转型位居前列;造车新势力已初步形成头部企业,而多个品牌已经走向破产。此外,近两年来,华为、小米等科技新贵加入造车大军,智能化浪潮下,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在汽车产能整体过剩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下,行业兼并现象仍在上演,车企排位也不断变化。
吴松泉认为,“十五五”期间将是决定格局的大洗牌阶段。根据上险数和按集团自有品牌计算的2024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集中度为:前3家为50%,前5家为62%,前10家为81%,前20家为97%(第20名为10.3万辆)。一部分特色化、小众车型生产企业也有机会获得生存空间,但大部分企业是退出还是留下已经或将在未来几年确定。此外,关键前沿技术将取得重要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应用。如全固态电池、线控底盘、分布式驱动、AI大模型、超快充(市场普及)、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这将给有关地方带来重要发展机会。
赛迪顾问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整车企业形成“一超多强”格局,“十五五”时期多方势力“混战”将更加激烈,出海成为“必选项”。近年来,“价格战”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关键词,在价格战硝烟的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一超多强”格局已成。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已具备相对领先的优势,为高质量“走出去”奠定了扎实基础。“十五五”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的竞争或将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企亟需利用自身成熟的技术、产品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全球化竞争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