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英伟达与OpenAI双方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伟达将向OpenAI投1000亿美元。而OpenAI将部署至少10GW(10吉瓦,即1000万千瓦)且包含数百万颗GPU的英伟达系统。英伟达将在这些算力逐步上线时,向OpenAI持续投资。在2026年下半年,双方将部署首个基于英伟达Vera Rubin平台的GW级别数据中心。
按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说法是,英伟达是用1000亿美元的投资提前锁定OpenAI的GPU订单。
其实OpenAI在算力上的投入远不止跟英伟达的合作。8月底,甲骨文跟OpenAI达成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数据库合作协议。而甲骨文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也是通过采购英伟达的GPU构建。
英伟达对OpenAI的1000亿美元投资,以及甲骨文的3000亿美元云计算合作,都揭示了AI时代AI基础设施军备竞赛在加速。
上周末(9月19日),有社媒传出,阿里将在未来3年投入3800亿元投资AI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可能达到万亿元级别。蓝鲨财经社看到英伟达对OpenAI1000亿美元投资的新闻时,终于明白了,AI新一轮基础设施(算力)军备竞赛开始了,作为国内AI的龙头企业,阿里的投入也不能停。
果然,9月24日召开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阿里正在推进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的投入(并未明确投入量级)。吴泳铭还提到未来可能市场上只剩下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据Statista发布的2025年Q2全球云服务市场份额报告显示,阿里云以40亿美元收入占4%的市场份额(排第四),甲骨文以30亿美元和3%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甲骨文在大规模加大对AI和云计算的投入,阿里如果不想被
甲骨文超越,确实需要做大规模的投入。
无论是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此次英伟达与openAI的战略性合作,甚至是更早之前的OpenAI与甲骨文公司所签署的云计算采购协议,均体现出各大互联网巨头对于算力的重视。
究其原因,还得从以下几点说起。
第一,算力是AI竞争的核心基础,没有算力无疑于纸上谈兵。AI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AI大模型的能力,而训练大模型则需要强大的算力。开发像ChatGPT、文心一言这样的大模型,所需要的是海量数据来投喂给算法学习。而这个过程依赖的便是强大的算力。换言之,算力投入越大,模型的训练参数就越多,模型便会更加的智能。巨头争夺算力,本质上便是争夺AI竞争的身位优势。
第二,算力是核心业务的关键动力,没有算力用户体验难以保证。对于阿里、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巨头来说,他们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用户使用。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和刷新都依赖着强大的算力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流畅性。算力越强,用户体验越好。
第三,算力强大是云计算业务快速发展的根本。微软Azure也好,阿里云也罢,他们作为云服务商,其核心业务本身便是将自己庞大的算力系统以服务的形式租给无力自建数据中心的中小企业。因此,对于网络巨头来说,他们对于算力的重视除了可以为己所用,还可以用于出售以赚钱,特别是在这个高性能算力需求暴涨的时代。
吴泳铭说,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而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智能(大模型)和算力(AI)云将彻底改变人们创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阿里砸超3800亿元投资AI基础设施(算力),投资的正是阿里对未来AI领域的统治权。
这也难怪吴泳铭发言一出,阿里巴巴的股票从2025年9月23日的159.4港元/股涨到9月24日下午14:02分的171.5港元/股,每股涨了12.1港元,涨幅达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