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都有1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几天前,蔚来董事长李斌在2025蔚来日活动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
新车订单“通货膨胀”,其实这在车圈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很少有车企掌门人直接跳出来,将其公开摆到台面上来说。如果没有记错,李斌应该是第一个。
至于原因嘛也很简单,一方面因为蔚来自己确实不爱晒订单,就连许多车企到时即发的“销量周榜”,蔚来也公开反对和声讨过很多次;
另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很多车企都在这样做。哪怕有的订单成绩,一看就很夸张,就很离谱,甚至有点吓人,但作为掌门人,即便明知其中可能有水分,但大多也都看破不说破。
于是,这也造就了当下汽车行业里的一个奇怪现象:即新车公布最终售价,都已经不是最后的惊喜了。反而大家都在等待那份可能“早就做好”了的订单海报。相比提前都释放得差不多了的新车信息,订单海报上亮眼的数据则更容易引发热度,更具“说服力”。
明知可能只是“数字游戏”
为何车企们仍乐此不疲?
笔者并不否认,有的新车订单的确有着一定的真实性,因其产品本身的关注度就比较高,加之最终售价和权益给力,那么爆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问题出在,几乎每款新车的订单成绩都很给力,然而其中大多数在几个月后的平销期里,实际交付数字又与当初的“爆单”现象极其不匹配。这难免让人质疑,当初的订单数据大概率是掺了水的。
明知有水分,为何车企们仍乐此不疲呢?笔者看来,根本的原因在于无论是新车阶段的小订,还是上市阶段的大定,对于除了该车企之外的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组无法证伪的数据。
加之近年来车企所制定的小订乃至大定的门槛都越来越低,无论是消费者真实掏腰包,还是网传的“自己人操作”,都变得愈发容易起来。
首先,小订是最容易冲数据的方式,其本身便宜且可退。比如,今年8月上市的全新小鹏P7,小订只需要99元。类似这样的低门槛,很容易造成用户的冲动消费,同时也成为了部分车企与广告公司“做文章”的地方,网上已有不少同行爆料过,下订的可能并非真实消费者。从而也造成了大多数的新车小订,水分十足,真实性堪忧。
那么大定就一定没掺水了吗?其实不然。这里需要普及一下,不少车企对于大定都设置了一个所谓的“犹豫期”,即在犹豫期内大定依然可退,只不过不同的车企犹豫期的长短不一。例如,理想、问界的犹豫期是24小时,小鹏、蔚来、极氪、阿维塔的犹豫期则是72小时。
之前小米汽车曾给出过7天的犹豫期,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其创造汽车界“爆单历史”的原因之一,只不过后来也改成了72小时。你看,大定的数据虽然相对小订要更加可信几分,但依然也有掺水的空间和时间。
这个“数字游戏”是戏外人根本无法查实证伪的,里面真真假假掺杂,过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多少人还会去在意当时的数据到底是多少。而彼时,车企的目的和诉求已大概率完成了。新车的造热、给到消费者下单信心,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素材和网络记忆点之一。
一方面是无法证伪,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目前的汽车消费和市场竞争大环境。
由于车企数量实在太多,导致同级竞品无数,一旦其中某一个竞品出了亮眼的订单成绩,那么其他竞品在发布阶段到底跟还是不跟?不跟,可能造成新车市场接受度不及竞品,或许导致消费者购买存疑;如果跟上,那么成绩至少差不多,甚至还得更加亮眼才行。
这也是为何前文我们会说许多车企领导,掌门人即便明知是个“数据游戏”也得看破不说破。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的新品输在舆论起跑线上。
并非车企乐此不疲,而是不这样做,就可能成为竞品的垫脚石,也不符合当下消费者同时也是网民的期待和认知。摆在车企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拉过去衬托别人的销量领先,要么主动出击晒自己考得“更好”的成绩。
岂止是营销变形
或涉及虚假宣传
有同行将新车订单“通货膨胀”这股风气,定性为“营销变形”,是在内卷的中国车市里所催生出来的特殊现象。但在笔者看来岂止如此,车企和公关此举堪称行业乱象,不仅有着潜在的危害性,甚至还可能涉及到虚假宣传。
就车企本身而言,别看新车发布阶段靠着“亮眼的订单成绩”收获了一定的热度,也可能因此而刺激了其他还在犹豫的消费者冲动消费,奠定了部分销量基础。然而其潜在的危害性,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
试想,当一款车开始用订单敲定细分地位之后,后续的新车为了超过前者的成绩,拥有更大的热度和讨论,势必就会拿出一个更高、甚至更离谱的成绩。而为了超越这个本就掺水的数字,它们也大概率会选择“上手段”,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刷单。
同时,因为它们的“操作”也极大地损害了那些真正应该卖得更好的产品。例如发布不久的新车理想i8。由于在砍配置调价后,理想官方始终没有对外公布订单数据。于是,“订单可能不尽人意”“没看到订单数据可能因为卖得不好”类似的揣测,出现在多个网络平台。
曾经,消费者买车时有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即该车型的市场接受度好不好,买的人多不多。而类似的掺水订单,极有可能误导消费者,让他们在面对“订单爆款”和“高价值产品力”车型之间做抉择时,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但他们真正买回去之后,发现该车的实际销量并没有“订单”上反映出来的良好,那么可能导致购买获得感缺失,产品保值率远不如预期。从这方面来看,这可能也涉及到了相关部门正在大力整治的虚假宣传。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据悉,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将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其中,虚假宣传部分,就包含了“对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那么造成订单“通货膨胀”这一行业乱象的,除了车企,还有没有其他人需要出来“担责”?在笔者看来,除了车企之外,造成这一乱象的其实还有我们消费者自己。
假如消费者能够更加清醒地看待车企发布的“订单”成绩,能够不再无脑轻信那些所谓车评人的“良心推荐”,不再沉寂于车企公关联手打造的“爆款幻觉”当中,而是但凡订车、买车之前能够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亲自去试驾感受一下,或许类似的“订单神器”也都将再也没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