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车联的MogoMind+AI网络方案,实质上就是在构建中国自己的交通智能体联盟”
在罗永浩官方账号发布的最新一期视频访谈中,罗永浩邀请周鸿祎展开了一场关于AI的对谈。这场对谈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不是“百模大战”的谁胜谁负,而是周鸿祎对“智能体(Agent)”未来图景的判断。
他说:“大模型只是一个缸中之脑,真正的未来,是让它走出去,能动手,能操作,能完成任务。”
这句话,像是一道光,照亮了中国AI当前“越来越大”却“越来越空转”的困境。
而在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领域,这句话的共鸣更强。因为真正让AI有用的,不是它的智商,而是它的行动力。
1.通用大模型的问题:它很聪明,但它不动手
GPT、Claude、Gemini,这些顶级模型在不断刷新参数规模,从千亿到万亿。大家都在追逐一个“通用智能”之梦。
但问题是,它们只是“知道得多”。它们不能行动,不能调度,也不能判断实际风险。在现实世界中,“知道” ≠ “能干”。
一个典型的例子:OpenAI需要通过插件,才能让GPT控制浏览器、发邮件、甚至修改代码。但插件行为还是被人类限定的,它依然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等指令”的大脑。
你让它开车试试?它不会系安全带,也不知道红绿灯的方向。
2.蘑菇车联的路线:让大模型上路,而不是上热搜
蘑菇车联没有跟风加入大模型“参数军备竞赛”。它的战略方向,更像是“让大模型进车厢、进路口、进城市”。
MogoMind是蘑菇车联自主训练的大模型平台。它不是为了“写诗聊天”而生,而是为了解决三个关键现实问题:
答案是:不是一个更大的模型,而是一个“分布式智能体网络”。
这正是周鸿祎在视频中提到的另一套逻辑:
“我们不做通用大模型,而是把多个小模型组织起来,打造一个‘智能体联盟’,能够协同工作、完成任务。”
蘑菇车联的MogoMind+AI网络方案,实质上就是在构建中国自己的“交通智能体联盟”。
3.AI网络:不是一个AI,而是一张会思考的网
什么是AI网络?它的本质,是用网络结构的方式,部署多智能体,让AI不仅“看得清”,还能“商量着做”。
在蘑菇车联的系统中:
模型分布在路侧、车端、调度中心、云控平台等多个位置,根据不同节点承担不同推理任务;
信息可以流动,而不是孤岛式决策(不像传统自动驾驶那样车端自己决定一切);
感知和决策具备容错性,任何一个节点感知失效,其余节点可提供冗余验证;
系统具备持续反馈机制,感知数据可不断回流训练大模型,形成闭环优化。
简而言之:这是一张“动态进化”的交通智能系统网络,它不是死的硬件组合,而是活的智能体生态。
4.蘑菇的智能体协作:让AI能“求证”、能“商量”
在这张AI网络里,蘑菇车联的大模型MogoMind能体现三点优势:
多智能体协同感知
车端无法识别,路侧传感器可能角度不同,能补充信息;
系统通过“信息互证”,判断这是否为真实障碍。
场景知识辅助推理
网络中枢具备场景数据库,若该地点经常发生异常反射等特殊情况,将提前标注为“异常感知区域”;
推理模型会根据历史风险权重自动调整策略。
可回溯训练机制
所有“误判”场景自动上传至数据中台;
MogoMind 在下一轮训练中自动吸收这些“极端场景”,形成鲁棒策略。
这一切,构成了AI真正的“实战能力”。真正的智能,不是第一次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能快速进化,并让全系统不再重蹈覆辙。
5.AI不是秀智商,是比谁“更能落地”
从360的AI战略到蘑菇车联的落地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趋势:
通用大模型,是“意识革命”的开始;
智能体协作网络,才是“现实世界的改造力”;
要想在AI新时代有一席之地,拼的不是“参数多少”,而是你能不能把AI 部署到一个复杂系统中,稳定运行1000天。
AI的真正赛道,从来不是参数对比,而是系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