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嘉多俊木,水秀育英才。近年来,嘉兴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成功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第20位,书写了城与人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生动篇章。“红船领航”开设《星耀南湖·人才说》专栏,陆续推出优秀创业创新人才系列故事。
本期要介绍的这位人才,是凯晟动力技术(嘉兴)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志贤。
“核心技术握在别人手里,自主发展就没有底气。扎根嘉兴这十年,我们从‘跟跑’外资到‘走向’全球,靠的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谈及十余年创业路,陈志贤眼神中满是笃定。
1
坚持技术立企,
实现研发到量产的蜕变
少年时对机械的痴迷,让陈志贤早早与汽车结下缘分。大学毕业后他便进入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的汽车设计开发机构工作,亲身感受到了当时燃油车“卡脖子”困境——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被外企牢牢掌控,国产车只能被动依赖。“别人的技术再好,终究也不是自己的。在对接合作的过程中,基本没有话语权。”陈志贤回忆道。
2012年,陈志贤在上海创办凯晟动力,成立之初就面临重要选择:是先跟着市场做组装“赚快钱”,还是沉下心搞研发“谋长远”?他力排众议,坚持将人才与创新刻进企业基因。他在上海设立的研发基地,专门吸纳博世、西门子等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哪怕初期营收大部分保障研发支出,也绝不动摇。市场仅能争一时,技术才能立长久。”这是他给团队定下的铁律。
2016年,一次考察让陈志贤把目光投向嘉兴。这里紧邻上海、苏州,研发团队往返两地便捷;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较为成熟,能快速衔接量产需求。“当时政府专门派了专员对接,从总部迁移手续到公司选址,全程帮我们协调,为我们顺利入驻提供了大力支持。”年底,凯晟动力技术(嘉兴)有限公司在浙江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成立,实现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闭环布局。
2
推动协同创新,
铸就自主可控产业链条
深耕嘉兴后,陈志贤锚定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前进行研发攻关,并与吉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了深度合作。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10%,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保持在35%左右,相继在发动机管理系统、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氧传感器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多款产品成为国内车企的首选。
2022至2023年的全球半导体供应危机,让陈志贤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从产品自主到产业链自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他主动牵线芯旺微电子、纳芯微电子、华为览山科技等国产半导体企业,把定制化芯片植入控制器、传感器及执行器,通过上千次系统验证,终于实现批量应用。“以前芯片断供,国内车企只能生产暂缓,现在用国产芯片,不仅供货稳,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如今,搭载国产芯片的动力、底盘控制单元已批量配套海外市场,还顺利进入比亚迪、赛力斯、奇瑞等国内头部车企供应链,平稳替代国外品牌产品。
从单一传感器生产商,到覆盖动力控制、底盘安全、车身控制的“控制器+传感器”综合服务商,凯晟的发展势头越来越旺。“发动机管理系统累计供货超200万套,ABS/ESC超100万套,年产传感器2000万只、控制器500万套,SMT贴装能力达12亿点数/年。”陈志贤自豪地说道,“我们获评了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还拿到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证书,为海外市场打下基础。”
3
布局智能时代,
抢占全球万亿增量市场
“汽车正在从机械产品变成‘移动智能终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绕不开的趋势。”陈志贤的目光始终盯着行业前沿。发展配套国产芯片的智能产品,不仅是规避供应链风险,更是抢占万亿增量市场的关键。他判断,未来5-10年,若汽车电子领域国产化替代率提升至50%以上,将为国产车企打开广阔空间。
2024年,凯晟在嘉兴经开区拿下50亩土地,开工建设第二基地。“政府还是像当年一样给力,从土地规划到审批流程,全程点对点服务,预计2026年就能投产。”陈志贤介绍,“新基地将聚焦汽车高速互联及热管理产品,专门对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需求,投产后能带动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随着本土车企加速出海,陈志贤再一次带领研发团队朝着智能化、多域融合控制等方向发起了攻坚,“未来我们的产品不仅要跟着国产汽车走向全球,更要成为越来越多国际车企的第一选择。”他充满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