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连着放8天,各位打工人的心早就飞走了吧?是准备回家当爸妈的宝贝,还是特种兵式旅游,或者干脆在家躺平8天?不管怎么过,公司发的假期福利,绝对是检验这家公司“人性化温度”的重要指标。
但说实话,很多公司的福利,还停留在“上古版本”。你回忆一下,是不是这老三样?
1、月饼界的“公式化作业”:包装比月饼还贵,味道十年如一日。再加上现在年轻人讲究健康,控制热量和油脂摄入。多半的月饼,最后结局就是转赠或放进冰箱直到过期。
2、米面油“三件套”:实用是实用,但是过于沉重,对于既没有小车,路途又比较远的同事,要把这么大袋东西带回家,实际上还不如公司直接发钱来的实际。
3、坚果礼盒迷之操作:巨大一个盒子,打开一半是泡沫,里面的坚果常出现员工不爱吃或重复囤积的情况。
这些东西吧,不能说毫无用处,但核心问题就是: 公司实行的"统一采购、全员一致" 。采购部门没有考虑到整个公司是由性格各异的人组合在一起的,这些福利均以实物形式发放,也没有考虑到现在的职工已经不在像20年前那样只需要简单的物质满足,现在的职工更需要的还有精神上富足!这往往也是很多公司所忽略的。
可以臆想到,现在大家假期的8天难道不是想这样过?去商超购物逛逛山姆挑选喜欢吃的东西,提前购买国庆档的电影票和家人去观赏,爱奇艺收藏着一堆综艺影视等着去追。结果公司发来一桶油,你是在旅游路上背着它,还是让它独守空房?这福利发的,员工尴尬,公司钱也没少花,采购价虚高、物流仓储、15%以上的闲置率…简直是双输。
所以现在稍微管理层年轻点的公司,福利玩法已经开始进化了。核心思路就一条:把选择权交给员工自己。
目前比较聪明的玩法主要有两种:
1、“仪式感+实用性”组合拳:比如,发一盒设计精美的定制月饼,仪式感到位,但里面再附赠一张星巴克券、腾讯视频月卡。月饼意思到了,不想吃也没负担,真正的价值在那张卡券里。
2、纯卡券/权益模式:简单粗暴,直接发通兑权益。从滴滴打车券、奈雪消费券,到体检套餐、Keep会员,覆盖你吃喝玩乐健各种场景。员工需要什么自己兑,即时生效,不占物理空间,对公司来说,采购和管理成本反而更低。
简单来说,福利变革背后,其实是管理思维的转变:从“我觉你得需要什么”,变成“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专门做企业福利新式解决方案的公司:
广州子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服务超 10000 家企业客户,与京东、美团、携程等 150 余家知名品牌达成合作,构建起涵盖五大场景的超 5000 种 SKU 权益资源库。其提供的批量采购与 API 接口接入两种模式,支持福利快速发放与企业系统无缝对接,99.9% 的接口稳定性保障让发放全程高效可控。更值得关注的是,子轩的自助对账系统与合规开票服务,能显著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帮助福利管理成本降低 30% 以上。
归根结底,好的福利不该是员工的负担,更不该是公司成本的无效消耗。 当公司愿意把员工当成有具体生活需求的活人,而不是统一的“接收终端”时,那点关怀才能真正转化为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