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重要老工业基地,近年来我区立足自身电解铝产业根基,以“降本、提级、增值”为主线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布局高端材料领域,持续为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注入“綦江动能”。
▲在重庆渝创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操作设备,加紧搬运高端铝合金圆铸棒。记者 刘彤 摄
在重庆渝创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渝创公司”)仓库,一辆满载35吨高端铝合金圆铸棒的卡车,即将启程前往四川自贡,为当地铝制品生产提供原料保障。而在重庆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这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汽车轻量化、动力电池等领域铝材料生产的企业,早已成为重要“供给方”——其产品已覆盖重庆80%的汽车型材挤压厂,直接为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稳定原料支撑。
▲重庆渝创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铝合金圆铸棒出炉。(资料图片)记者 成蓉 摄
“重庆加速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既为我们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也让企业‘服务全市产业大局’的定位更清晰。”渝创公司董事长刘川平介绍,2024年,公司生产新能源汽车相关铝原料9万吨,实现产值20.38亿元。今年以来,产值已突破21亿元,订单已排至明年。为匹配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需求,公司新工厂正加紧建设,预计今年12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届时年产能将新增10万吨、产值超50亿元。“这将进一步夯实重庆新能源汽车企业原料供应基础,为产业链稳定运行添砖加瓦。”
▲重庆荆江汽车半轴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内,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半轴调质热处理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记者 刘彤 摄
从原料保障到关键零部件制造,我区企业均展现出强劲实力。在重庆荆江汽车半轴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荆江半轴”)的智能化车间内,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半轴调质热处理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这条针对新能源汽车轴类零件特性研发的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3项,投用后不仅使产品合格率提升12%、生产效率提高23%,更让产品性能远超行业标准,精准契合新能源汽车企业对关键零部件的高品质需求。
▲重庆荆江汽车半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智能机器人正在运行。(资料图片)记者 张梦寒 摄
“企业研发方向始终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荆江半轴董事长周浩表示,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公司与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依托《新能源汽车驱动桥专利导航报告》精准锁定研发重点。2024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中62.5%为发明专利,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应用率达100%。今年以来,公司已投入833万元研发资金,承担市级、区级科技项目3项,其新能源汽车驱动桥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未来,我们将持续保持4%以上的研发投入,升级智能化产线,为全市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轴类零件,筑牢产业链关键环节。”
▲綦江高新区北渡组团。(资料图)记者 付毅 摄
如今, 我区已形成支撑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的完整铝合金产业体系,年产能达34万吨电解铝、29万吨再生铝、40万吨高品质铝基材、1000万套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集聚了美利信、新铝时代等30家上下游企业,创新推出的“铝液直供”模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超15%。 綦江已成为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核心基地。
不仅如此,我区还进一步拓展产业边界,积极培育铜合金、镁合金产业,推动区域产业从传统基础材料制造向高端轻合金材料制造转型升级,持续为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