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识课上,孩子们体验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张昆鹏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涛 河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琳
9月28日,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老师”——科大讯飞捐赠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平台。
“农村孩子也能接触人工智能、获取更多知识了。”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的眼中闪着光,忍不住说了三个感谢,“感谢河南日报的报道,感谢科大讯飞的捐赠,感谢所有关心农村教育的人们,让我圆了对孩子们的AI启蒙梦。”
今年教师节期间,河南日报报道了张鹏程校长希望收集二手手机或平板设备用于学生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想法。报道刊发后,引发了一场爱心接力。
“我接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电话,他们都想为农村的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张鹏程回忆道。
最终,来自江苏做教育培训的爱心人士李先生捐赠了55台平板电脑。科大讯飞则结合学校实际,设置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我们首先选择在乡村学校应用,也是希望农村孩子更多了解人工智能,提升人机协同、未来时代的智能思维,让他们能和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代表说。
大家围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平台应用进行交流。(张昆鹏 摄)
在当天的通识课上,孩子们体验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迷宫寻宝”游戏如身临其境、说出愿望让AI生成未来的职业照、上传照片看看长大后自己的模样……一个个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据介绍,这个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形式包含互动视频课、实验工具课、工具创作课等多种形态,能够适配多种教学环境,有效满足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需要。
二郎庙小学教师张洁在上完一堂通识课后感触颇深:“AI不是取代老师,而是赋能教学。以前讲抽象概念,孩子们很难理解。现在通过AI平台,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可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张洁表示,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更好把AI工具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更适合农村孩子的教学模式。
在通识课上,孩子们近距离触摸人工智能。(张昆鹏 摄)
二郎庙小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这所曾经只有27个学生、濒临撤并的乡村小学,在张鹏程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学生已增加到350多名。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操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张鹏程一直认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知识广度和认知深度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教育资源、家庭环境等信息接触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前沿科技的接触,而非个人能力的高低。
“人工智能非常强大,当务之急是为孩子们提供系统性的引导和实实在在的接触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并会用这些工具,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这对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张鹏程说,教育均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学校将充分用好这些资源,通过AI赋能,让农村孩子拥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