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6亿辆,平均车龄持续延长,售后市场正成为一片充满潜力的蓝海。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国,出口额从2022年的493.3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567.4亿美元,展现出强大的供应链韧性。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面对国际品牌的竞争壁垒、物流成本高企、技术标准差异等挑战,中国汽配企业如何实现从“代工贴牌”到“品牌出海”的转型,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命题。
图源:《2025汽配品类出海研究报告》
市场格局:多元需求催生结构性机会
大数跨境发布的《2025汽配品类出海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汽配产品的消费场景已高度分化。
在欧美成熟市场,车主对配件品质、合规性、配送效率要求极高。美国汽车平均车龄已达12.3年,维修替换需求稳定,后市场销售额占比超过40%。
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则更看重技术匹配度和环保标准。而在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价格敏感度更高,基础易损件、二手翻新件需求旺盛。这种区域差异要求企业必须精准定位,避免“一刀切”的粗放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的普及正在重构配件市场。
2025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轻型车销量的16.7%,电池、电控、充电桩等新品类需求爆发。
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已凭借技术优势跻身全球供应链核心,但更多中小企业在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等高端领域仍面临技术积累不足的挑战。
图源:《2025汽配品类出海研究报告》
消费者画像:B端与C端决策逻辑分化
当下市场,汽配购买者可分为专业买家(维修厂、经销商)和终端车主两类,其决策因素截然不同。
维修厂采购时最看重首次安装成功率、供货稳定性和技术支持,价格反而不是首要因素。而C端车主中,DIY爱好者愿意为性能和品牌支付溢价,实用主义者则追求性价比,浅度用户更依赖平台推荐和配送速度。
80%的用户会通过搜索引擎了解产品,43%的人会用手机比价、查评论。社交媒体的“种草”效应尤其明显,女性消费者对车饰、安全配件的关注度快速上升。
这种变化倒逼企业加强内容营销和本地化服务,单纯靠平台铺货的模式难以为继。
图源:《2025汽配品类出海研究报告》
出海路径:从渠道创新到品牌深耕
纵观发展,不难看到成功出海的企业,往往在渠道选择上具有前瞻性。
以报告中提及的扬腾创新为例,其早期以B2B外贸为主,后转型跨境电商,亚马逊渠道贡献了近70%的收入。
他们还通过独立站沉淀品牌用户,四年内独立站营收从2亿元增长至6亿元。
这种“平台+独立站”的双轨模式,既保障了短期流量,又为长期品牌建设留出空间。
并且,在物流与仓储布局方面,扬腾创新在美国、德国等地都设有仓库,实现了区域快速配送。这类基础设施的投入虽重,却也是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图源:《2025汽配品类出海研究报告》
挑战与突围:合规、技术与品牌的三重门槛
挑战方面,专利与合规风险是出海企业的隐痛。
欧洲CE认证、美国DOT标准等法规复杂,部分企业因侵权诉讼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如博世、电装等长期占据用户心智,中国品牌在中高端市场认知度不足。2024年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中,日本有22家,中国仅15家,且多集中在传统品类。
如果想要突破困局,就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进行品牌建设。
例如,宁德时代每年研发费用超百亿元,专利数量超过2万件;扬腾创新则通过多品牌策略覆盖不同市场,主品牌A-Premium定位高品质替换件,Frankberg针对欧洲偏好,Yhtauto专注卡车配件。
这种精细化的运营策略,才更能帮助企业在红海中找到差异化空间。
图源:《2025汽配品类出海研究报告》
结语:从“卖产品”到“建生态”
中国汽配出海正在经历深刻的价值重构。
过去依赖成本优势的贸易模式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品牌、服务协同的综合性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贴近本地市场,理解文化差异,并建立从研发、生产到营销、售后的全链条能力,才更有机会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
正如宁德时代通过电池技术绑定全球车企,扬腾创新凭借数字化运营打开C端市场。
未来成功的出海企业,一定是那些能够将中国供应链优势与全球市场需求深度融合的长期主义者。
前路固然挑战重重,却也蕴含着巨大机遇。心动不如行动,需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