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级SUV标配L2辅助驾驶,20万级车型满配智能座舱”,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国产车企4S店,这样的硬件配置早已不足为奇,曾几何时,动力参数、配置清单、终端价格是消费者选车的“铁三角”,为何现在消费者买车,看重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车企的转变
以前大家选车,眼睛都盯着参数表,比如动力强不强、配置多不多,价格要是再低点儿,那更是加分项,可现在呢?10万元级的SUV,全景影像、语音交互、L2级辅助驾驶都成了标配,不同品牌的硬件差别越来越小,光看这些已经挑不出啥了。
反而像加入越野社群能认识一群同好,参加赛事活动能找到乐趣,或者开个高端品牌的车能有面子,这些偏感性的需求,越来越能打动消费者,这种转变,其实是被逼出来的。
之前车企为了抢市场,都在搞降价、堆配置,现在超过70个品牌、330多个车型挤在价格战里,优惠一轮比一轮猛,结果行业利润被压得没法看,2024年平均利润率才4.3%,2025年一季度跌到3.9%,比工业平均水平的5.8%还低,妥妥的“卖得多、赚得少”。
2023年那波价格战更狠,不少车企卖一辆车利润不到1万,甚至还得倒贴钱,再这么下去,企业哪有心思搞研发、谋长远啊?所以说,消费者关注点变了,行业又面临利润困境,这双重压力逼着车企不得不换个思路,不能再光靠硬件和价格硬拼了。
不拼硬件拼“感觉”
既然老路子走不通了,不少车企开始琢磨新玩法,核心就是不拼硬件参数,改拼“让用户有感觉”,比亚迪花50亿建赛车场就是个典型例子,要知道,比亚迪一向以抠成本出名,能拿出50亿干这事,可见它多看重。
2024年自主车企里,净利润超过50亿的也就6家,这笔钱相当于一家头部企业一整年的纯利润,可不是小数目。
郑州那个全地形赛车场,也不是随便建的,是国内首批专门给新能源车设计的专业赛道,还特意弄了沙漠冲坡、湖水航行这些极端场景,比亚迪的想法很简单:技术不能只写在参数表里,得让用户亲手摸、亲眼见。
比如你开着仰望U8在水池里跑一圈,那种真实的体验,比看一百次广告都管用,这就是在给用户“造情绪价值”,让大家从心里认可这个品牌。
不光比亚迪这么干,领克一直盯着赛道文化,经常办赛事活动,圈了一批死心塌地的粉丝;长城则在越野领域下功夫,搞了自己的越野分级标准,还建了越野社群,让喜欢越野的人能聚在一起。
这些车企的招数看着不一样,其实逻辑都一样:车子不只是个代步工具,得通过文化、社群,让用户觉得买这个品牌的车,是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跟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长期看,搞文化比降价更值?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车企花大价钱搞文化、建社群,短期投入这么高,真的比直接降价拉销量强吗?从长远来看,还真的更值。
降价这招确实直接,能快速把销量提上去,但问题是利润也跟着降,长期这么干,企业手里没钱,研发新品、布局未来都成了空谈,最后只会陷入“越降越亏,越亏越难”的死循环。
而搞品牌文化、做用户体验,虽然短期内要花不少钱,但能慢慢在消费者心里留下好印象,让大家不是因为便宜才买,而是因为认可这个品牌才买。
这样留下来的用户,不是一次性的“买家”,而是愿意长期跟着品牌走的“拥护者”,他们不仅自己会一直选这个品牌,还可能推荐给身边人,甚至愿意为同级别车型多花钱,这对企业来说,才是稳定的收入来源。
资本市场也更认这一套,投资人看车企,不只是看当下卖了多少车,更看重以后能不能赚钱、有没有成长空间。如果车企只靠降价冲销量,投资人会担心“规模上去了,利润没了”;但如果能靠文化和体验打出品牌溢价,证明以后能稳定赚钱,那企业的估值自然就上去了。
就像保时捷,年销量不算最高,但靠着强大的品牌力,利润和市值都很可观,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说到底,现在国产车企搞文化、做体验,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必须走的路。未来的汽车市场,拼的不是谁参数好、谁价格低,而是谁能真正走进消费者心里,只有那些能持续给用户带来好体验、让用户有情感认同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才能带着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实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