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历史性转折点——首批L3级自动驾驶准入车型名单正式落地。 这份涵盖10余家车企、20余款车型的名单,不仅将智能驾驶从“概念”推向“合规上路”,更引爆了关于技术路线、责任划分与市场格局的激烈讨论。
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11张牌照成为入围车型最多的品牌,而长安系则以17张测试牌照数量领跑。 但更引人关注的是,L3级首次明确“自动驾驶期间事故由车企担责”,这一规则彻底颠覆了传统驾驶责任的逻辑。
从名单看,车企间的差距远超预期。 赛力斯(问界)成为华为智驾生态的最大赢家,问界M9、M8及2025款M7全系入围,搭载的华为ADS系统凭借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实现250米超远探测和复杂路况避险能力。
长安系采取“全家桶”策略,阿维塔11/12/07/06及深蓝S09 Ultra旗舰版覆盖30万至50万价位带,几乎垄断中高端市场。
奇瑞、北汽、东风等车企则依托华为技术加持,分别推出智界R7/S7 Ultra、享界S9旅行版、岚图梦想家等车型,填补了MPV、越野等细分市场空白。
相比之下,自研技术路线的车企表现谨慎。 比亚迪仅凭搭载“天神之眼”的仰望车型入围,蔚来虽宣称自研NAD系统,但未明确具体车型。
而理想、小鹏等新势力意外缺席,凸显其在L3级合规进程中的滞后。 更值得玩味的是,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各仅获1张牌照,被网友调侃为“陪跑选手”。
L3级准入背后是技术路线的终极对决。 华为系车型普遍采用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暴雨、逆光等极端场景下通过率达96%,硬件成本虽导致车价上浮3-5万元,但安全冗余成为其核心卖点。
例如问界M9配备192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250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纯视觉路线则面临争议。
特斯拉、小鹏等车企依靠算法迭代压缩成本,将城区NOA功能下探至15万元市场,但极端天气误判率高达5.3%,且缺乏激光雷达的物理感知冗余。
业内人士指出,首批L3车型中,仅靠摄像头的方案在雨雾天可能需频繁人工接管,而激光雷达派则能保持稳定运行。
这种分化直接影响了用户选择:注重安全的消费者倾向华为系,而性价比追求者则观望纯视觉车型的实测表现。
L3级最颠覆性的规则在于责任划分。 根据新规,系统激活期间发生事故,车企需承担主要责任;仅当驾驶员拒绝接管时责任才转移。
这意味着,车主在高速上开启L3功能后,若车辆因系统故障撞车,索赔对象将从保险公司变为车企。
为应对这一风险,政策强制要求每辆L3车型投保不低于500万元的责任险,并配备数据黑匣子记录驾驶行为。
然而,责任界定仍存模糊地带。 例如,系统要求接管的“合理时间”如何定义? 驾驶员声称“未及时警示”与车企主张“用户操作不当”bjp.scvsmn.infoC| jro.scvsmn.infoC|khj.scvsmn.infoC| nfk.scvsmn.infoC| vge.scvsmn.infoC|icz.scvsmn.infoC| rfb.scvsmn.infoC| lts.scvsmn.infoC|uvw.scvsmn.infoC| glu.scvsmn.infoC|的争议频发。
此前多起自动泊车事故中,车企常以“用户未监控路况”推责,而L3时代需通过黑匣子数据判定责任,这对司法取证提出全新挑战。
尽管L3被冠以“自动驾驶”之名,但其应用场景严格受限。 目前所有准入车型仅支持高速、快速路等封闭路段,城区复杂路况完全无法覆盖。
此外,功能上线需等待车企OTA推送,且各地政策开放进度不一,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先行,其他地区用户可能购车后长期无法使用。
用户更担忧的是技术可靠性。 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如问界M9、阿维塔11)在恶劣天气下表现稳定,而低成本方案则可能在夜间或暴雨中误判风险激增。
社交媒体上,比亚迪车主吐槽“天神之眼”在城区道路响应延迟,蔚来用户则焦虑老车型能否升级NAD系统。 这些争议揭示出L3落地初期的用户体验断层:高端车型车主可享受“脱手驾驶”,而中低端车主仍面临“功能阉割”。
准入名单公布后,车企的竞争重点从“拿牌照”转向“抢场景”。 华为系凭借成熟生态快速覆盖问界、智界、享界等品牌,计划通过订阅制解锁高阶功能;蔚来则押注自研芯片1000TOPS算力,试图以技术差异化破局。
但行业共识是,L3级真正的瓶颈在于数据积累。 长安、赛力斯等牌照数量领先的车企,正利用测试车辆大规模采集极端场景数据,以优化算法降低接管率。
另一方面,保险与售后成为新战场。 问界M9已推出“智驾险”服务,承诺系统责任事故由车企全额赔付;而部分车企则要求用户签署免责协议,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这种分歧背后,是车企对长期责任的恐惧:一次致命事故可能引发品牌崩塌,而过度保守又可能失去市场先机。
面对首款L3车型,消费者陷入两难。 明确入围的问界M9、阿维塔11等车型虽功能上线时间待定,但硬件预埋确保后续升级空间;而比亚迪汉EV、极氪007等仅获少量牌照的车型,被质疑“营销噱头大于实用价值”。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激光雷达车型溢价高达5万元,且保险费率可能上浮20%。业内人士建议,购车前需确认车企能否提供完整责任承诺、功能OTA计划及数据黑匣子公开权限。
例如,华为承诺问界车型事故数据可第三方审计,而部分车企则拒绝公开算法逻辑。 这种透明度差异,将成为下一阶段用户选择的关键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