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工厂的机械臂停稳后,一辆银灰色宋 Pro 被人群围绕 —— 这是比亚迪第 1400 万辆新能源车,新主人是巴西总统卢拉。镜头掠过现场,穿着蓝色工装的本地员工身影清晰,他们胸前 “比亚迪巴西” 的标识,比 “全球首家达成 1400 万辆” 的称号更显真切。
卢拉在仪式上的发言直抵核心:“这座工厂让卡马萨里人重拾尊严。” 扎根巴西 11 年,比亚迪早已跳出 “外来销售商” 的定位。如今巴西 17 万名比亚迪车主中,既有日常驾驶电动大巴的从业者,也有选择家用车型的普通民众;连续两年拿下新能源市场销量冠军,靠的不是低价策略,而是将充电网络延伸至社区,让售后团队中本地成员占比过半。正如王传福所说 “我们是长期伙伴”,这份合作的意义,不仅是技术输出,更在于为当地人提供稳定工作,让他们感受到 “参与新能源制造” 的价值。
现场一个易被关注的细节:比亚迪将为今年在巴西举办的 COP30(联合国气候大会)提供 30 台定制新能源车,大会结束后,这些车辆将移交当地学校与社区中心。这并非形式化的公益,而是贴合巴西碳中和推进需求的实际行动 —— 比亚迪不只是输出车辆,更在协助搭建低碳出行场景,让零排放交通工具融入校园通勤、社区接驳的日常。比起 “助力绿色转型” 的口号,这种贴合当地需求的落地举措,更能体现合作诚意。
工厂正门新命名的 “比亚迪路” 同样值得关注。这是南美洲首条以中国车企命名的道路,此前美国兰卡斯特、泰国罗勇的比亚迪生产基地周边,也有同名道路。巴伊亚州议会通过表决完成更名,这份认可背后,是比亚迪 “不做外来者” 的实践:在当地建厂、招募本土员工、深度融入产业生态,路名的更迭,成了比广告更有力的信任证明。
再看 “1400 万辆” 这个数字,它更像中国汽车出海新阶段的符号 —— 从 “产品出口” 转向 “本地扎根”。比亚迪在巴西的逻辑很明确:不依赖成品车进口赚取短期收益,而是在当地建设生产体系、传授技术、完善配套,甚至结合巴西路况优化产品细节。正如卢拉所言 “这份荣光属于巴伊亚,也属于中国”,真正的全球化从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双方携手搭建平台、共享成果的过程。
未来比亚迪将继续推进 “国际化与本地化融合”,但这一战略不该是冰冷的术语。它应是卡马萨里工厂里,本地员工掌握电池调试技术时的专注;是 COP30 期间,穿梭在会场的绿色接驳车;是 “比亚迪路” 上,居民日常通行时对这家中国企业的认可。中国车企出海的下一阶段,竞争核心不再是销量数字的比拼,而是与当地需求的契合度。毕竟,能让一国总统成为车主、能让当地以企业名命名道路,靠的从不是偶然,而是 “把对方需求视作自身责任” 的真诚 —— 就像开头卢拉轻拍车标的动作,那不是对品牌的单纯认可,更是对 “共同发展” 的踏实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