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跑高速的车主对超速处罚并不陌生,如今虽有10%的超速缓冲区(超速10%内不罚,10%-20%仅罚款不扣分),但仍有不少人栽在"区间测速"上。相比熟悉的定点测速,区间测速为何总让人防不胜防?其实关键在于多数车主没搞懂它的核心原理。
区间测速:测的是“平均速度”,而非“瞬间速度”
定点测速靠单一摄像头抓拍瞬间车速,很多车主会提前减速“避拍”,但这违背了限速保障安全的初衷。而区间测速的逻辑完全不同:它通过测算车辆在一段固定距离内的行驶时间,来计算平均车速,公式为“平均车速=测速区间总里程÷通过时间差”。
具体操作很简单:在测速区间的起点和终点各设一套摄像头,分别记录车辆进入和驶出的时间。比如某区间长100公里,若车辆用1小时通过,平均车速就是100km/h;若仅用45分钟(0.75小时),平均车速则达133km/h,超出120km/h的限速,属于超速10%以上。
注意:区间测速的起点和终点通常会叠加定点测速,若经过瞬间车速超标,即使平均速度合格,也会被判定为违章;若起点就超速,整段区间还会被重点监控。
常见误区:“前快后慢”能避罚?别太乐观
不少车主疑惑:“前半段开140km/h,后半段降到100km/h,平均速度没超120km/h,是不是就没事?”理论上可行,但前提是区间内没有额外的定点测速摄像头。现实中,很多区间测速路段会穿插流动测速或定点抓拍,超速瞬间仍可能被拍。此外,若车速波动过大,还可能因操作不当影响行车安全,得不偿失。
还有车主发现“明明按120km/h开,却总被超车”,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对方利用了10%的缓冲区(实际车速没超132km/h);二是部分车主未注意区间测速标识,仍按“定点测速思维”驾驶;三是少数人抱着“前快后慢”的侥幸心理,前期车速甚至超140km/h。
应对区间测速:一招就能轻松搞定
其实应对区间测速没有复杂技巧,只需打开导航软件即可。导航会提前提醒“前方200米进入区间测速”,并实时显示当前平均车速、剩余里程和建议车速。比如进入100公里的测速区间后,若导航提示“当前平均车速125km/h,剩余50公里,建议车速不超过115km/h”,按提示调整就能确保平均速度合规。
那些在区间测速扣分的车主,多半是没开导航,或仍用“定点测速”的方式只在起点、终点减速,忽略了整个区间的车速控制。掌握原理+借助导航,就能轻松避开区间测速的“坑”,既保证安全又避免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