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车载显示系统正从传统的单一仪表功能,升级为集驾驶信息交互、座舱娱乐体验和智能场景控制于一体的核心载体。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用户与车辆的交互方式,更成为车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赛道。从特斯拉Model 3的中控大屏颠覆传统座舱布局,到理想L9的“五屏交互系统”、蔚来ET9的AR-HUD融合方案,再到小米YU7的PHUD天际屏,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重新定义汽车的“智能基因”。
在技术演进与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下,车载显示领域正形成“Mini LED爆发、OLED稳健、传统LCD稳基本盘”的多元格局。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将成为车载技术落地的关键攻坚年,不同技术路线针对不同价格带车型和用户需求展开精准布局,既迎来新兴技术爆发的红利,也面临短期规模冲刺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作为车载显示领域的“后起之秀”,Mini LED背光技术正在经历从“小众试点”到“中高端标配”的跨越。2022年,其车载面板出货量仅为20万片,2023年依托部分车企项目落地激增至80万片,2024年随着更多车型量产达到120万片。预计2025年,伴随凯迪拉克、林肯、极氪、小米、蔚来等品牌车型的批量搭载,出货量将跃升至300万片,同比增长1.5倍。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契合:良率提升和规模化采购使单屏成本显著下降,推动产品从30-50万元高端车型下沉至20-30万元主流区间;同时,其1000nits以上的超高亮度、-40℃~125℃的耐温范围和超5万小时的使用寿命,完美适配车载场景需求。
从实际车型来看,凯迪拉克LYRIQ的33英寸仪表+中控屏一体屏、极氪的中控屏、小米YU7的PHUD天际屏等均采用了Mini LED背光技术。这种技术特性不仅满足了强光环境下的显示清晰度要求,还能适应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需求拉动产能、产能降低成本、成本刺激需求”的正向循环。
与Mini LED的爆发式增长相比,OLED在车载领域的发展显得更为稳健。凭借自发光、高色域(NTSC色域超100%)、高对比度(百万级对比度)和可柔性折叠的特性,OLED自2022年起已在车载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但核心聚焦高端豪华车型项目。奥迪的电子后视镜、奔驰EQS的1.41米MBUX超联屏、蔚来OLED中控屏等案例,均将其作为“豪华配置标签”。数据显示,2022年OLED车载面板出货量为60万片,2024年突破250万片,预计2025年达310万片,同比增长25%。
然而,制约OLED大规模扩张的核心因素在于成本与稳定性。目前,OLED车载面板单屏成本约为传统LCD的3-4倍,仅能适配5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难以向下渗透至主流价格带。同时,车载场景对显示面板的耐高低温、抗老化要求严苛,OLED的有机材料在-30℃以下环境易出现发光效率下降,长期使用后可能存在可靠性风险。因此,多数车企采取“谨慎试点”策略,仅在旗舰车型的部分屏幕使用,限制了其规模扩张。
面对Mini LED在中高端市场的快速崛起,OLED供应商已加速调整策略。三星显示、LG Display、京东方等头部厂商通过使用Tandem技术、优化蒸镀工艺、提升良率,推动OLED车载面板成本较早期明显下降;同时针对车载场景强化稳定性测试,如将面板耐温范围拓展至-40℃~105℃,通过像素补偿技术提高屏幕可靠性,力争在中高端汽车市场抢占更多份额。
尽管Mini LED、OLED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但传统LCD凭借“成本低、技术成熟、稳定性强”的优势,仍在车载显示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超95%,核心聚焦20万元以内亲民车型市场。各品牌走量车型的仪表、中控屏仍以传统LCD为主,这类车型的年销量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80%以上,为传统LCD提供了庞大的需求基数。
对于传统LCD而言,2025年的核心策略是“优化体验、控制成本”。面板厂商通过提升LCD的亮度、优化色域,在现有技术框架内改善用户体验;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简化供应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满足车企对“高性价比”的需求,与新兴技术形成“高低搭配、互补共存”的格局。
从技术演进方向来看,Mini LED与OLED的竞合关系将成为未来发展主线。短期,Mini LED会借成本下探和产能释放,在20万元以上车型加速渗透,2026年搭载量占比预计较2025年将有更明显提升。长期,技术上将向更高分区、更优色彩发力,如分区数向万级突破,结合量子点优化色域;场景上将从仪表、中控向HUD、后排娱乐屏拓展,大尺寸Mini LED屏应用会更广泛。OLED则短期仍锚定中高端旗舰车型,以自发光优势保持显示细腻度与柔性化竞争力;长期将优化有机材料提升稳定性、降低可靠性不足的风险,通过柔性屏创新探索折叠、卷曲形态,同时借产线成熟降本,尝试向30-50万元中高端市场小范围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