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年前的第一辆车正式下线,到后来的2013年传说即将IPO,再到近20年一直执着的上市之路,被大家称为“国民神车”的奇瑞终于在9月25日成功登录港股。当股价从开盘的30.75港元上涨到32.8港元,市值一度冲破2000亿港元,今年港股最大的规模的车企IPO也宣告诞生。
历经28年的风雨历程,奇瑞终于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当初的QQ和其他车型有什么不一样,大家都看到了,也感受到了;而此番上市,这家28年的车企和其他车企有什么不一样,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看。
20年的上市之路,几经波折
奇瑞的崛起和成长,就像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进化史,这几乎是中国众多民营企业的浓缩,也是新时代中国企业都会经历的典型。从1997年从一个简陋的厂房开始,到第一台车成功下线,2004年就开始紧锣密鼓的计划登陆A股,可惜因为与上汽的分歧,最终计划破产。
3年后的2007年第二次冲击上市,还是因为公司资金链紧张叠加市场萎缩,计划再次被搁置。于是到了2016年,计划以借壳的方式再次冲击上市,依然因为监管政策收紧未能成功。
相比于在市场上和制造汽车本身,奇瑞的上市之路显得颇为曲折。因为别人都是企业稍有规模,就有一干资本抢着来注资、入局,然后以超乎寻常的手法快速实现企业资本化,而奇瑞总是阴差阳错的折戟IPO,顶着资金缺口死磕研发,把别人花在资本化路上的精力都用来拼技术,把更多的专注度投入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硬部件上,似乎对技术有近乎偏执的执着,哪怕别人都在玩堆置、玩联名,奇瑞就是一个劲的死磕发动机,一门心思的扑在造车本身上面。
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
不管是老牌的汽车制造,还是那些所谓的新能源势力,甚至有不少车企用“互联网+”的思维,一度把自己的公司干得风生水起,市值早早超过千亿,反观奇瑞,一次次的IPO未果,似乎与资本无缘。但在数次上市均未能实现的背景下,业绩却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2年-2024年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如此恐怖的规模增长和利润翻倍,放眼全国的车企,也不多见。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球销量260.39万辆,连续22年蝉联中国品牌出口冠军,海外收入占比44%。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资本界、股市“不受待见”,却在汽车行业急功近利的浑浊中,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卓越的性能成长为行业独一份的全能选手,苦练内功之下,完全用出色的业绩征服一干挑剔的眼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昨天的我你爱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纵观奇瑞28年来的发展,从当初的靠“极致性价比”、低价格博销量,到后来的燃油、新能源全面出击,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专攻一些看似冷门的市场,比如极寒天气的俄罗斯、高原地区的智利,把汽车造得比当地用户还懂的需求,可能在整个汽车行业,也找不到第二家。
别人把造车当做圈钱的工具,奇瑞却把技术当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厚积薄发一路把销量做到领跑出口,这也算“经历过风雨,才能件彩虹”的苦尽甘来。
市值破2000亿港元背后的逻辑
尽管在外界看来,奇瑞20余年的上市之路颇为坎坷,甚至一度被戏称为“上市困难户”,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念。因为很多企业的规模、收入、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都无法与奇瑞相提并论,还是一样上市成功,何况去年营收达到2698亿、净利润143亿、并且连续出口销量保持22年领先的奇瑞。
可能一些人还停留在对奇瑞QQ的认知程度上,却不知经过28年的沉淀积累,奇瑞早已形成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的全业态矩阵,业绩持续高增长,技术研发实力雄厚,并且全球化布局广泛,战略布局精准契合新能源转型和全球化发展的行业趋势。对比那些靠噱头、堆料的“互联网+”车企,奇瑞最大的不同,就是狠抓技术,别人追风口的时候,它一心在技术上狠下功夫;别人炒概念时,它把精细的工艺专注在每一个零件上。
短时间崛起的车企可能比比皆是,利用新能源风口吃尽红利的也大有人在,但奇瑞最终用实力获得2000亿的估值,更能说明长久坚持,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