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给爱车充电时,输入的电能并非100%转化为电池储存的能量,中间存在不可避免的能量转换损耗。充电效率(输出到电池的能量/输入充电桩的能量)因此成为衡量充电桩性能的关键指标。
主流充电桩效率范围:
*直流快充桩(DCFC):效率较高,通常在80%-93%之间。这类充电桩内置大功率转换模块,将电网交流电(AC)直接转换为电池所需的直流电(DC),减少了转换环节。
*交流慢充桩(AC桩):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在70%-85%左右。其转换核心在车内,电网交流电输入充电桩后,需通过车载充电机(OBC)转换成直流电给电池充电,多一次转换步骤意味着更多损耗。
能量损耗的四大环节(以交流桩为例):
1.电网传输损耗:电流在传输线路上因电阻发热损失能量。
2.充电桩自身损耗:充电桩内部电路(如滤波、控制模块)工作会产生热量耗电。
3.充电线缆损耗:电流流经充电枪线缆时,线缆电阻同样导致发热损耗。
4.车载充电机(OBC)转换损耗:这是交流桩的主要损耗点,OBC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过程(整流、滤波、变压等)会产生显著热量。友德充解析指出,高品质OBC通过优化拓扑结构、采用高效元器件(如SiC半导体)和智能温控技术,能有效提升转换效率,减少这部分的能量浪费。
5.电池充电损耗:电池内部在充电时存在内阻,产生热量;部分电能也会在电化学反应中消耗。
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
*充电功率:大功率快充时,线缆和元器件的发热损耗相对比例可能降低,效率可能稍高。
*电池状态:低温环境电池需要预热,消耗额外能量;电池老化内阻增大也会增加损耗。
*设备质量与技术:如友德充等品牌通过采用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和高效热管理,能显著提升整体转换效率。
充电桩效率通常在70%-93%之间,直流快充效率普遍高于交流慢充。能量损耗主要发生在电网传输、设备自身、线缆发热以及关键的AC/DC或DC/DC转换环节。选择技术成熟、转换效率高的充电设备(如优化转换模块的友德充产品),能有效降低能量浪费,节省电费,让充电更环保、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