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街头的大众、丰田4S店一夜之间撤空,中国车企用三年时间吞下60%的市场份额,却在2025年遭遇销量腰斩。 这场大起大落的背后,是价格战、质量危机与地缘博弈的极限拉扯。
俄乌冲突爆发后,大众、丰田、现代、雷诺等跨国车企在两周内集体撤出俄罗斯。 销量150万辆的汽车市场瞬间出现供给真空。
中国车企的反应速度远超预期:2022年3月,奇瑞、长城、吉利迅速向俄罗斯发出首批库存车,通过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第三国中转,以“平行进口”模式涌入俄罗斯。
这种被称为“零公里二手车”的贸易模式,让中国车企绕过官方渠道直接触达消费者。 2022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从2021年的不足5万辆猛增至16万辆,市场份额从5%飙升至20%。
俄罗斯出租车公司、物流企业成批采购中国车,奇瑞瑞虎7、吉利缤越等车型售价仅为日本二手车价格的70%,迅速成为工薪阶层首选。
2024年10月1日,俄罗斯政府将进口汽车报废税上调70?5%,2025年1月再度上调10?0%。
一辆1.5L排量的中国车报废税从2.2万卢布涨至5万卢布,车价普遍上涨10?5%。
致命的打击来自质量危机。 2025年1月,俄罗斯权威媒体《AUTONEWS》公布防腐测试结果:多款中国车在西伯利亚-30℃环境中放置两年后,底盘锈蚀严重,车门焊点锈穿。 42%的俄罗斯消费者认为中国车未针对极寒气候设计,24%的用户抱怨车漆过薄。
出租车公司投诉中国车“15万公里即报废”,而欧洲车能行驶30万公里以上。 俄罗斯工贸部长阿里哈诺夫直接点名三家中国品牌存在碰撞保护缺陷和噪音超标问题。
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关闭274家汽车展厅,其中213家为中国品牌经销商。 售后网络崩塌后,车主更换一个保险杠需等待一个月。
2025年1-5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15.3万辆,同比暴跌59%。 俄罗斯从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跌至第三位,落后于墨西哥和阿联酋。 四大品牌全线溃退:奇瑞销量跌25.7%,吉利跌44.7%,长城跌19.6%,长安跌39%。
燃油车成为重灾区,出口量下降58%。 新能源车虽增长245%,但总量仅0.7万辆,无法扭转大势。 与此同时,日本二手车通过海参崴港口持续输入俄罗斯,2025年1-5月销量增长44%,占据二手车市场63%的份额。
现代、起亚在2025年注册20余个新商标,并将俄罗斯列入年度销售计划;丰田通过第三国组装方式筹备回归;大众借道捷达品牌和平行进口重返市场。 这些品牌在俄罗斯保有量超千万辆,零部件供应链完善,消费者对其“十年无大修”的耐用性仍有高度信任。
俄罗斯消费者态度悄然转变。 社交媒体上,日本二手车测评视频播放量暴增,网友留言“宁可买十年车龄的丰田,也不碰新款中国车”。 海参崴市民甚至因政府计划提高二手车税而上街抗议,要求“保住日本车来源”。
部分车企选择深耕本地化。 奇瑞宣布在俄建设第二工厂,专门生产耐寒车型;长城投资电池工厂,承诺零部件配送缩短至24小时;吉利与当地经销商共建售后体系。 但更多企业选择收缩。
2025年一季度,213家中国品牌展厅关闭,平行出口贸易商利润从10%降至1%,大量车商转战中东市场。
激烈的退出发生在2025年10月。
此前,其旗下品牌奥莫达销量已下滑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