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许张超
“广东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和人工智能集聚区,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表示,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提供了“试验场”。
10月22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等提出16条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跃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怎么用”“找谁改”AI+制造精准施策
《行动方案》如何支撑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曲晓杰介绍,在工业人工智能关键供给方面,广东将以“千模赋能百行”为牵引,建设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推动建设工业领域数据集和工业知识语料库,通过“算力券”等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培育一批具有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的高价值工业智能体,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重点工业软件等平台迭代升级。
工业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方面,将健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诊断-改造-推广”体系,推动编制细分行业数智化改造指南和典型案例集。其中,“点”上推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项目,“线”上建设一批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转型平台,“面”上打造一批高标准数字园区。
工业人工智能支撑体系方面,将推动深圳、东莞等地市建设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培育一批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将人工智能能力作为新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重要参考,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予以资金支持,并鼓励建设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大模型中心、工业模型超市等平台载体。
工业人工智能要素保障方面,将依托省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发挥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应用的融资服务,打造“粤智贷”品牌矩阵;建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省级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工智能人才和队伍,加快培育智慧工匠。
“新兴技术最终的落脚点是价值落地,而价值落地离不开供需精准对接。”曲晓杰称,为了解决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怎么应用”“找谁改造”的核心问题,将联合促进中心,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场景的培育和对接全流程工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征集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清单”和产品服务“供给清单”。
此外,还将启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地市行”,组织供需对接、标杆访学、参观交流等活动,支持工业人工智能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发、首展、首秀,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协作生态;深入挖掘一批投资回报率高、行业影响力大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多方协力,厚植“AI+制造业”创新沃土
目前,全省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拥有各类省级平台近200家,包括4家省实验室、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及190多家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平台建设成为广东推动“AI+制造业”的关键。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迪云举例,鹏城国家实验室建设“鹏城云脑Ⅲ”、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福田实验室、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这批平台的顺利落地,有效吸引了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工程技能型人才落户广东,开展科研活动。
“工业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是算网融合发展服务的主要场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算网融合的‘骨架’,更是制造业数智化改造的‘数字动脉’。”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李庆坤称,为了让制造业企业“算力用得上、用得起”,广东正在持续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网络建设方面,广东建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400G全光运力网络,实现“韶关市内1毫秒、湾区3毫秒、全省6毫秒”超低时延圈目标,目前正进一步推进韶关申报算网枢纽互联中心;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电信、移动、联通韶关数据中心项目均已具备万卡承载能力;算力服务方面,前海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接入算力资源池18个。
“2025年年初预算安排涵盖支持企业设备更新与开展智能化改造在内的‘制造业当家’资金262亿元,通过支持制造业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省财政厅副厅长琳琳介绍,2025年省财政预算安排1.32亿元,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攻关项目实施。
琳琳补充道,为支持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2025-2027年省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韶关市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发展,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更加高效可及的算力服务,下一步还将配合省政务和数据局研究制定智能算力应用普惠补贴政策。
省国资委二级巡视员吕宁称,将33个“人工智能+”项目纳入拓新工程,通过“一项目一方案”将支持政策精准滴灌至项目团队;加快省数据集团组建,加强数据资源整合,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制定拓展人工智能产业工作方案,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相关投资超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