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是错?全世界都陆续转向燃油车,中国为何依然选择坚定推进新能源?
德国慕尼黑,2025年9月。宝马在车展上亮出了新一代纯电动iX3,现场热闹得很。欧洲各国政府还在加码补贴电动车,一点没见停手。
互联网上另一股风却刮得猛,说什么“全球都扔了新能源”,自媒体一个比一个敢说。“欧美回头搞油车”“中国还死磕”这种论调,看多了真的让人以为天要塌下来。
仔细想想真有这么绝吗?奔驰的计划确实慢了一步,但大把钱砸进去了照样造;奥迪嘴上不那么激进,可没说放弃纯电路线;宝马那边新款直接推出来,还挺高调。西方企业这波操作,更像踩了下刹车,不是掉头换道。
再瞧数据就清楚些。2024年,全世界卖出1700万辆电动车,占到汽车总销量两成多,创历史纪录。不止如此,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又涨35%——五辆新车里一辆用的是电。这节奏,不叫退出市场吧?
中国自己更狠,一口气卖出去超过1100万辆新能源,占据国内近半壁江山。两台新买的轿车,有一台就是绿牌,这份成绩单搁谁面前都够炸裂。
别只盯着家门口看,现在连拉美、中东、东南亚这些原本和“绿色出行”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也开始抢着进口国产品牌,比亚迪、哪吒、奇瑞轮番刷榜。一到统计季节,又是一波翻倍增长。
有人质疑:欧洲美国是不是不要纯电动车了?事实正好相反。光拿今年九月来说,仅仅欧洲九个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就冲到30.7万台,同比增长34.7%。德国法国英国三强集体创新高,法国甚至10月份给自产车型额外多发1000欧元补贴。他们真要放弃,会舍得往里撒钱?
美国也不是退场,只不过政策收紧,对“本土制造”要求更苛刻,其实还是保护自己的蛋糕而已。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股价一直飘红,“马老板”可没打算折返回去做汽油机。这些小动作归根结底,是怕中国吃独食,并非否定新能源方向。
很多人问:中国为啥一定坚持走这条路?难道真的只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实背后的算盘一点都不复杂: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两手一起抓才稳妥。从石油七成靠进口,到如今水力、风能、太阳能拼命扩容,把交通工具从喝油变成吃自家的电,这笔账怎么算都是明白账。
再聊产业链这一块,以前传统燃油发动机核心技术始终被卡脖子,如今智能驾驶、电池芯片软件硬件通通齐活儿,中国厂商终于站到了同一起跑线,而且已经开始领先一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等名字,在国际舞台响当当,被同行模仿学艺的不计其数。这可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汽车工业不用跟班跑,而是真正参与规则制定的人之一。
如果觉得发展新能源汽车只是为了环保,那只能说太低估这个赛道分量。“以车带链”的逻辑下,上游锂矿,下游充电桩,中间还有动力系统、新材料研发,每一个环节都是就业机会与投资空间。一项“三年倍增计划”,目标直指2800万个充电桩建设,就设备采购施工运维等环节撬动几千亿资金流转,大大小小公司忙疯了。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早已做到全球老大地位,从生产能力到产品出口统统占优,“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排队接单不停歇,本土制造业借此全面提档升级,这种趋势短期内根本压不住火花四溅的发展劲头。
当然问题不少,比如成本压力、高速服务区排队尴尬、不少廉价车型品控堪忧……但哪个行业起步阶段没有阵痛?最怕方向选错,人家玩命追赶时自己犹豫徘徊,到时候哭都来不及。当初高铁刚开局时也是一样吐槽声不断,如今谁离得开呢?
现在大家争夺的不止国内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海外话语权和标准权利。今年中国主攻东盟、中东、美洲等地拓展业务,各地设限挡路层出不穷,高关税、“技术换市场”等招式摆在桌面上,让人心情复杂。不过现阶段坚持布局,就是给未来留足主动空间,否则迟早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只看眼前亏损或者周期性调整,很容易误判形势,其实远景竞争才是决胜关键所在。这种下注并不是胡乱冒险,而是在充分准备后的一次战略突围,希望十几年之后还能笑傲江湖,无需担心资源被掐断或永远沦为配角角色罢工替身那般无奈失落感涌现脑海中挥之难去!
新能源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部部闪亮的新车型,还有整个供应体系的话语权提升,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庞大相关产业繁荣景象。有些网友纠结于目前各种挑战,其实更多应该看到巨大的潜力窗口期正在缓缓打开。如果守株待兔寄希望于欧美松绑降门槛,那恐怕机会永远不会送上门来,只能靠自己拼出来的位置真正拥有决定游戏规则资格的底气与实力支撑!
整体来看,坚持走自主路线,是一次综合考量过后的深思熟虑结果,也是将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的务实表现。不管舆论怎么吵闹,是对还是错,都只有时间能够验证答案。而属于每个普通人的故事,还会继续写下去,在每天滚烫的数据变化和真实生活体验中延展开来,没有暂停键,也无需提前盖棺定论标签挂满屏幕让所有观众失望至极流泪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