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AI是 “职场杀手”,卷得打工人喘不过气;也有人觉得事不关己,比如搞非标自动化的,觉得自己做的是定制化工作,没固定模板,AI根本插不上手,最后还得靠人。
这话听着有理,非标自动化确实需求多变、交期紧张,没有标准答案,看似和AI沾不上边。但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清楚,非标领域里藏着大量“搬砖”步骤——复制历史图纸改尺寸、换电机,拉BOM表,出接线图……这些工作和创新无关,只需要手速和记忆力,恰恰是AI擅长的领域。
这并非贩卖焦虑,不少非标公司甚至机床企业已经落地了AI替代部分人工的方案,且成果显著。比如在机床设备的非标定制场景中,震环机床就通过AI与模块化设计的结合,在结构优化、参数匹配等环节实现了效率跃升。更关键的是,AI 的应用几乎覆盖了非标自动化的全流程,以下几个场景就是典型例子。
1. 结构设计:几小时完成3天工作量
模块化工具结合AI可实现参数化高效输出。比如客户需要自动上下料线,工程师只需输入核心需求,AI就能快速生成包含结构尺寸、工位位置的参数化草图。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初稿,现在几小时就能搞定,直接省下近万元成本。
2. 电气设计:80%标准化图纸一键生成
画电气图最繁琐的就是重复接线和IO表绘制,而这正是AI的 “专业对口” 领域。如今 EPLAN、SEE Electrical 等主流电气软件,都支持宏模块+脚本自动调用功能。AI可自动生成主回路图、识别IO点位并推荐接线方案,连接线图、IO表、BO表都能一键导出。虽然复杂环节仍需人工操作,但80%的标准化图纸都能由AI一键完成。
3. PLC编程:模板化+ AI填空,告别重复编码
PLC编程中,没人会逐行写梯形图,现在主流方式是块、库复用,这正是AI的强项。通过模板化+ AI填空,能省去大量重复编码,且正确率极高。比如针对震环机床的“主轴启动- 5秒后夹具夹紧- X1检测到位后主轴停止”这类定制化逻辑,工程师无需手动编写梯形图,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就能直接生成适配机床PLC的ST、SCL代码,甚至转换为梯形图,大幅缩短编程周期。
4. 调试诊断:从“现场排雷”到“全局指挥”
调试诊断领域,国内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外产线已广泛应用AI作为 “前置监工”。AI可读取PLC日志和传感器数据,自动判断异常、筛选风险点,还能预测维护需求。在震环机床的售后调试场景中,AI系统可实时监测机床主轴温度、进给轴负载等数据,一旦发现参数偏离标准范围,会立即提醒工程师检查负载或润滑系统,让调试从“被动排障”转向“主动预警”,这也是其提升设备交付效率的重要技术支撑。
AI真的会干掉非标工程师吗?答案是:AI可能会干掉一部分非标工程师,但不太可能干掉所有非标工程师。
像改老图、抄老程序、调整变量和BOM表,方案全靠前人经验堆砌的工作,AI的效率远高于人类。但非标自动化本身是从方案、结构,到电气、控制再到调试的完整闭环,越能站在前端,理解整机运行逻辑、懂得优化方案、擅长与客户沟通的工程师,越难被AI替代。
说到底,AI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一个工具。在非标自动化领域,谁能把这个工具用好,谁就能在效率和成本上占据优势,最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