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速公路运营商万喜公司 10 月 22 日发布公报宣布,一辆电动重型货车在巴黎附近 A10 高速公路的测试路段成功实现 “边开边充” 动态感应式充电。这一突破性测试为解决电动汽车续航焦虑、加速交通运输领域脱碳提供了全新路径,引发全球行业关注。
AI制图
此次测试的核心技术系统由万喜公司联合法国古斯塔夫・埃菲尔大学、以色列伊莱克特瑞昂无线公司共同研发。在长达 1.5 公里的高速公路路段下方,900 个铜线圈组成的充电矩阵与电网相连,通电后形成稳定电磁场,车辆底部配备的能量接收器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捕获电能,实现行驶中的实时补能,使公路成为 “移动无线充电器”。
实测数据显示,该系统性能达到预期目标:充电传输功率瞬时最高可达 300 千瓦,平均稳定在 200 千瓦,完全适配电动重型货车的能耗需求。最关键的是,测试车辆每行驶 1 公里,通过动态充电获得的电能可支撑 1 公里续航,实现 “行驶与补能同步”,从根本上破解了重型电动车因续航有限难以普及的痛点。
万喜公司技术总监在公报中强调,这项技术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续航问题,更能推动电动车产业降本增效。通过动态充电持续补能,车载电池的尺寸可缩减 40% 以上,重量与制造成本随之降低,同时减少对锂、钴等电池原材料的依赖,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从环保维度看,该技术可加速货运行业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对实现 “交通脱碳” 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测试并非孤例,而是全球充电道路技术竞争的重要节点。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瑞典早在 2016 年就已铺设 1.6 公里感应充电道路,2025 年更计划开通世界首条永久性电气化公路;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今年也亮相了北美首条无线充电道路,每英里造价近 200 万美元。我国同样在加速布局,2022 年开通国内首条无线充电公交线路,《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已将无线充电纳入重点研发方向。
不过,技术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万喜公司未披露此次测试路段的建设成本,但参考美国同类项目造价,大规模铺设的经济性仍存疑;电能传输效率、不同车型适配性及安全标准统一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突破。有行业分析师指出,短期内 “充电车道” 或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货运主干道等重点路段试点,待成本下降后再逐步推广。
万喜公司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测试规模,优化线圈布局与能量传输效率,计划 2027 年前在法国主要货运高速公路网布局首批商业化 “充电车道”。随着各国技术研发加速,“边开边充” 有望与充电桩、换电站形成互补,重构电动汽车能源补给体系,为全球交通电动化转型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