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营销是个循环,现在,又轮回到明星代言的节点。
当刘亦菲刚成为智界品牌大使不久,理想转头就找来易烊千玺站台;这边凯迪拉克刚同樊振东牵手,那边奔驰立马就与王楚钦官宣。短短的9月,就有不下20位明星为车企相中,成为品牌或车型的代言人。
请明星代言,在营销层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站在品牌方的角度,明星站台好处有很多,例如借由明星的知名度,可以打开品牌与产品的知名度;或者借明星之口为产品背书,能够营造出可靠的产品形象;甚至依靠粉丝经济红利,还能打开粉丝群体的销路等等。
但在这个营销过度的时代,这些利好在消费者眼中还剩下多少呢?人人自媒体的环境下,消费者见惯了剧本、摆拍,对营销套路心里门清。明星只不过拿钱办事罢了,一些专业机构背书尚且难以取信于人,更何况明星;粉丝经济放在平价快消品上的确奏效,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价格,并非一句“我喜欢TA”就能煽动粉丝买单。大多数人面对明星代言,只是看热闹的心态,因此在汽车营销上,请明星站台或许只剩下提升知名度一途。
那么在有限的利好下,车企为何依然执着于明星代言呢?
这是一种攀比,对家请了顶流那我们家也得有;
这也是流量时代下,对热度的焦虑,别家讨论度高,咱们可不能落后;
当然,这更是行业竞争下,对于销量的迫切渴望,一个基本逻辑是,流量越高那么关注的人就更多,而在一定的转化比例下,买车的人数自然也会提升。
因此不止是明星,可以看到,体育电竞赛事冠军、各路网红等都成为了车企赚取声量、寻求破圈的人选。甚至在去年北京车展雷军爆火后,车企领导人也纷纷走到台前,为自家品牌和产品赚吆喝,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那虚无缥缈的流量。
可以说,如今各大车企已经为流量疯狂,但唯流量论并不可取。尽管流量本身没有好坏,但带来流量的明星、事件和IP却并非人为可控。近期蔡国强高原烟花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赞助商始祖鸟的确获得了曝光,但收获的却是负面评价,要知道在此之前,蔡国强烟花秀的风评可不算差。在车企这边当然也有类似的例子,长安汽车曾赞助动画版三体,三体这一IP在科幻圈子是绝对顶流,但因为动画制作组对于剧情的删改和粗糙的作画,三体粉丝对其并不买账,作为赞助商的长安也开始被无妄调侃。
而放在明星和网红层面,这种赞助推广的不确定性则更为夸张。例如劳斯莱斯请某网红夫妇推广,就因为该夫妇私生活问题被车主抵制,像王思聪就公开表示不会再购买劳斯莱斯。还有英菲尼迪签约王力宏代言,仅35小时后者就因陷入家庭纠纷被前者解约,英菲尼迪直言此次事件影响了其品牌形象。当然,近期也出现了代言明星与品牌气质、产品定位完全不匹配的案例,引来不少车主质疑该车企品牌公关部借推广为由公费追星,降低了品牌好感度。包括车圈顶流的雷军,在享受了流量红利后,也因为一些车主事故被推上风口浪尖。
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品牌能被流量捧上神坛,但同样也会遭受到流量的反噬而跌入深渊,可以说流量的水很深,没人能把握得住。而即便我们能排除掉这些错误选项,真的抓住了流量密码,但一个更现实的真相在于,流量并不等同于销量。毕竟任何明星、网红、IP的热度都只属于其本身,发布会现场的山呼海啸是粉丝见到偶像的疯狂,而不是为你的产品的呐喊,他们的影响力并不能为品牌和产品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不然强如周杰伦,早就应该挽救纳智捷的销量了。
可见,借别人影响力带来的曝光就是无效营销,终归是昙花一现。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追求破圈,不如营销产品,华为能营销科技,小米能营销驾控,比亚迪能营销省油,长安能营销创新,长城能营销越野。邀请明星代言,携手网红推广并没有错,追求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也没有错,但这些只能是辅助手段,真正能够在大宗消费板块打动消费者的,最终还得是产品。
做好产品才是关键,至于流量,先让它歇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