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自由现金流达到40亿美元——
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特斯拉交出了一份“表面光鲜”的成绩单。
但翻开账本细看,利润暴跌37%。
这就像一个人工资涨了,但到手的钱反而少了一大截。更要命的是,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给出的答案让投资者直接用脚投票——特斯拉股价盘后跌近5%,单日市值蒸发730亿美元,相当于5200亿人民币就这么没了。
说白了,钱是真实进账的,但烂账也是一笔接一笔。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马斯克却一直在老话重提。
Robotaxi今年年底覆盖美国一半人口——这话他上次财报会议就说过了。
Cybercab要在2026年第二季度投产——这时间线早在前年车型官图曝光时就公布了。
至于那个擎天柱人形机器人Optimus,马斯克只说V3版本“可能”在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还夸了一句“形态逼真”。
就这?
投资者要的是具体技术细节、量产筹备进展、市场落地路径,结果马斯克给的是“重申目标”“可能发布”“形态逼真”这种模糊表态。
毕竟,画饼画太久,市场也会审美疲劳。
2023年,马斯克立下flag:特斯拉最终每年可能生产25万辆Cybertruck。
现实呢?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售出不足1.7万辆,日均销量仅59辆,同比下滑38%。
这款不锈钢皮卡推出近两年,离年产能25万辆的目标差了十万八千里。更魔幻的是,为了缓解销量压力,马斯克开始“自产自销”——让SpaceX和xAI总部采购Cybertruck,SpaceX上周接收了数百辆,未来几周还要接收数千辆。
说得直白点,这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市场需求疲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再怎么内部消化,也改变不了Cybertruck在消费市场遇冷的现实。
10月8日,特斯拉在北美官网上线两款低价车型:新版Model Y起售价3.999万美元(约28.5万元人民币),标准版Model 3售价3.699万美元(约26.4万元人民币)。
看起来是降价让利,但配置也跟着缩水了——舒适性配置、智能辅助功能细节、硬件规格都有调整。
资本市场的反应很直接:股价大跳水。
消费者和投资者在意的不是单纯的低价,而是配置和价格之间的平衡。如果为了追求低价过度压缩配置,导致核心体验受损,低价反而成了“减分项”。
你说,谁会为了便宜几千块买个阉割版的特斯拉呢?
整场财报电话会议中,马斯克态度最强硬、情绪最饱满的时刻,不是讲业务进展,而是把批评万亿薪酬方案的公司直接开骂了。
马斯克还表示,“如果得不到高额薪酬,我就离开特斯拉,或者至少辞去CEO。”
此外,为了推动股东支持薪酬方案,特斯拉大规模投放广告。
除了在X、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推送,还首次在派拉蒙+等流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全程不提车型,核心话术就一句:“特斯拉的未来掌握在您手中,请投票支持马斯克。”
这和马斯克过去“产品足够好就不需要广告”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说白了,特斯拉现在离不开马斯克,马斯克也离不开那笔万亿薪酬。
双方都是无利不起早。
利润暴跌、Cybertruck销量腰斩、廉价版车型遇冷、核心业务进展模糊、CEO用离职威胁股东……
这些烂账一笔接一笔,藏都藏不住了。
特斯拉的故事曾经足够性感——电动车革命、自动驾驶梦想、人形机器人未来。但现在,投资者要的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和清晰的商业路径。
马斯克需要重新审视产品定位与用户需求,在配置、定价与体验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否则,再多的画饼和威胁,也救不了特斯拉的市值。
未来特斯拉会给出怎样的业绩?我们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烂账藏不住的时候,市场会用最真实的方式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