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曾断言“中国任何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如今这一理念正体现在京东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战略中。
2025年10月中旬,京东先后宣布与广汽集团、宁德时代达成合作,推出“国民好车”并推动物流重卡电动化转型。
然而,京东并未选择传统的造车路径,而是开创了一种“零售 制造 能源”的轻资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京东不承担研发制造任务,而是依托其数据、渠道和生态优势,重新定义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
京东的电动车布局分为两个关键步骤。 10月14日,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和宁德时代推出“国民好车计划”,打造一款定价10万至12万元的智能电动车。
这款车计划于10月底开启内测、11月9日正式发布,并通过“宁德时代巧克力京东自营旗舰店”独家销售。
仅仅一天后,京东又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和数智化转型,重点包括物流重卡电动化。
这一三方联盟形成了明确的分工。 广汽负责整车制造,采用纯电专属平台和灯塔工厂生产;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支持;京东则主导用户洞察、线上销售和售后服务。
京东拥有超过6亿活跃用户的消费数据,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 在京东APP的“国民好车”定制活动中,3万人参与调研,87%的用户选择了“换电比充电更重要”。 这种C2M模式大幅提升了产品研发效率。
合作签约仪式上,京东集团战略执行委员会委员、京东物流CEO胡伟与宁德时代监事会主席吴映明等高管的出席,凸显了双方对合作的重视。
京东不造车背后的商业逻辑在于其轻资产运营模式。 汽车制造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长期技术积累,而京东选择借力广汽的成熟产能,既缩短了上市周期,又规避了重资产风险。 京东的竞争力核心在于数据驱动与渠道能力。
传统车企的产品定义多依赖内部调研,而京东基于海量消费行为数据,能精准捕捉用户对智能配置、空间设计、续航里程的具体需求。
京东的渠道网络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线上,京东APP提供从看车、试驾到定制配置的一站式购车流程;线下,京东拥有近3000家养车门店和超4万家合作门店,支持试驾、维保等实体服务。 这种“线上引流 线下体验”的模式,旨在实现“买车像买手机一样简单”的消费体验。
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早有伏笔。 2015年,刘强东个人投资蔚来汽车;2023年,京东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2025年,京东提交“Joyrobotaxi”商标申请,持续扩展汽车生态。
京东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不仅限于乘用车,更重要的落地场景是物流重卡电动化。 根据协议,双方将推进干线物流换电重卡试用推广、仓储园区高效补能网络建设。
宁德时代为京东物流提供电动化解决方案,特别是其“骐骥换电”产品,能够实现重卡5分钟快速换电,计划2030年前覆盖全国80%干线运力。
京东物流此前已推出自研的无人轻卡,京东物流VAN。 该车型载货容量24立方米,具备400公里满载续航和L4级自动驾驶能力,目前已在30个城市试运营,预计2026年部署超千台。 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将加速重型卡车的电动化转型。
宁德时代针对重卡推出的“天行”电池系列,包含超充版、长寿命版和长续航版三种解决方案。
其中长寿命电池在8年运营周期内,可比燃油车节省超百万元成本。2025年1月至9月,中国新能源重卡销量达11.96万辆,同比增长198%,市场潜力巨大。
京东的汽车战略本质是构建“买、配、养、用、换”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通过与宁德时代合作,京东整合了电池销售、换电站建设、养车服务等环节。
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电服与京东汽车共同构建“好买车、好服务”的消费新生态,包括电池订阅、金融方案、换电权益等多样化服务。
京东物流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成为合作的重要支撑。 截至2025年上半年,京东物流拥有超130个海外仓,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可为宁德时代提供电池产品的全球仓储与极速配送服务。
双方还在海外业务“伴随式出海”领域深化合作,京东物流已助力宁德时代在欧洲、美洲、亚太建立多个生产基地及售后仓库。
在工业品供应链领域,京东工业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AR AI”远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效率。
京东的跨界合作引发行业关注,其与小米造车路线的对比尤为引人注目。 小米创始人雷军选择全链路造车,而刘强东则聚焦供应链赋能。 两种路径背后是不同的资源禀赋。 小米依托消费电子领域的粉丝经济与营销能力,京东则发挥供应链与渠道优势。
京东与阿里的竞争也从电商延伸至汽车领域。 京东折扣超市与阿里旗下盒马“超盒算NB”在线下零售展开激烈竞争。 在汽车后市场,京东养车与天猫养车在服务网络布局上正面交锋。
新能源重卡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 除宁德时代外,多家电池企业也在布局重卡换电标准。 京东选择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合作,有助于快速确立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