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汽车产业的成功带来了更高的增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目前,国产汽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本土汽车市场的吸收能力。
一定程度上,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为什么汽车会过剩?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过剩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汽车制造商努力追赶的生产目标,可能并不是市场的需求。最终汽车过剩的结果是,几乎所有车企盈利都非常艰难。
为了去库存,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参加了价格战,消费者的确享受到了价格更实惠的汽车,但代价却是经销商和汽车制造商亏损。
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本质是产能大于需求,而行业参与者又几乎不会主动降低产能,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价格战延续数年之后,还在继续。
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汽车行业可能重演房地产和光伏产业的剧烈动荡。
从实际情况来看,两者相差巨大,但考虑到人口和房子,人口和汽车之间的适配性,国内汽车市场要想长远发展,最终仅靠国内显然还是不够的。
原因也很简单,汽车不可能一直低价下去,目前一些车甚至还被包装成“二手车”出口海外或者在国内卖,本质上还是因为车太多了。
现在低价都面临着车太多的问题,未来汽车制造商只要想盈利,就必然面对着需求更下滑的结果。
最近几年,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要整治内卷式竞争,也就是要对价格战乱象动真格了,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汽车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价格战问题,只能用“市场出清”的方式来解决。通俗来说就是,允许一些汽车制造商倒闭,关门大吉。
只有市场上的供给者减少了,竞争压力变小了,汽车价格战才会有效得到遏制。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根据咨询公司艾睿铂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129个电动车和混动车品牌中,最终只有15家能够在财务上维持下去。
这个淘汰率,可以说高的吓人。
目前我国汽车价格战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看趋势没有止步的迹象,唯一能够止步的,只能是减少竞争,从供给端入手,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些车企该倒闭就倒闭。
但车企倒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
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是类似的,都存在过剩的迹象,但同样的,背后承载的就业人数也非常庞大,一旦真的倒闭的话,背后将会波及很大一部分人,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和消费。
这几年可以说许多车企日子都不好过,不仅仅是国内车企,国外车企同样也是如此。外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62%降至今年前七个月的31%,五年时间里市场份额腰斩。
而国产车看起来是崛起了,市场份额也上来了,但由于盈利指标并不好,本质上这还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另外,前面已经说到,国产车的未来是出海,但现在美国几乎全面禁止了国产车,而欧洲也面临着较高的关税,可以说国产车出海的压力也不小。
一个行业的供给太多,我们就需要想办法减少供给,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会有一些企业倒下,目前来说,我们既无法承受企业太多,也无法承受企业倒下,这也是当下汽车市场的一个“僵局”。
不过总体来说,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最早在2009年,我国就开始扶持鼓励车企生产新能源汽车,当时还起草了一份汽车产业蓝图,这份长达1.3万字的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年产汽车3500万辆,这几乎是美国年度销量的两倍。
彼时,我国正面临房地产行业过热,基建面临饱和,因此从当时的视角来看,汽车产业不仅是新的增长点,同样还关乎制造业转型升级。
到2017年,各地也开始争抢汽车制造商,随即国产汽车厂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截至去年底,我国也已经无限接近于2009年提出来的目标,全年生产汽车超过3100万辆。
在各地推动汽车建厂的案例中,最知名的应该是长丰和亦庄。地方向车企提供优惠条件,车企则承诺完成生产和税收指标。
而押对车企,也会对地方带来巨大回报。
2021年,安徽长丰吸引比亚迪,这个原本以烙饼产业为主的县城,直接迎来了一座比亚迪超级工厂。
五年时间里,比亚迪在长丰购买了8.3平方公里土地,2022年,比亚迪在长丰投产,次年,长丰经济增速就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出9.1个百分点,哪怕是到去年,也高出5.6个百分点。
长丰县的成功,也进一步激励了全国各地效仿。
到了2022年,雷总也在亦庄开始购地建设制造工厂。到2024年,雷总已经购买超过206个足球场面积的土地,而根据要求,雷总工厂在全面投产后每年最低营收要达到470亿元。
优惠条件吸引车企建厂,推动就业和税收,而汽车制造商则借机发展推出新能源汽车壮大,这是双赢的局面。
但当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多,每家都在生产汽车进一步稀释需求的时候,车企所分到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低。
价格战是结果,也是成因。
让市场发挥作用是最好的结果,但具体到车企自己身上,没有人愿意自己成为那个“结果”。
汽车过剩的现象,也并非是我国独有。早在二十年前,通用、福特都因为工厂太多,产量过剩,被迫关闭了十多家美国工厂。
理论上,车企陷入亏损应该会自然而然倒闭。但实际上,这个因果链条要更为复杂。车企不断卖车和生产,哪怕是巨额亏损,因为现金流对车企生存至关重要。这就好比骑自行车,只要你不停地踩踏板,尽管很累,但自行车还是会屹立不倒。
所以,车企通过价格战亏损卖车造车,更像是一场马拉松。
何小鹏在2023年曾预测,到2030年,一家车企要想生存,年销量必须达到300万辆,而最终只有八家企业能做到。
但哪怕是小鹏汽车,去年也只卖出了19万辆。
少数大玩家已经接近或达到这一规模,今年1月份,吉利就曾宣布计划到2027年年销量达到500万辆,比亚迪也设定了今年销量500万的宏大目标。
但今天能够卖出几百万辆的车企,仍然还是极少数。而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量,也已经几乎快要见顶了。
这意味着,未来一家车企多卖出去的汽车,就是另一家车企少卖出去的汽车。淘汰赛必然会到来,但目前大多数车企仍然不想主动退赛。
“以产定销”的模式,也可能倒逼销量造假。汽车大量涌入市场,让经销商更难盈利,经销商只能亏本卖新车,把车转卖给贸易商,再由他们包装成零公里二手车。
汽车流通协会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只有30%的汽车经销商盈利。
即便如此,仍然还有一些卖不掉的新车,最终进入“汽车坟场”。这是层层汽车销售环节之后的,最后一个环节。
市场竞争,适者生存,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今天类似的道理在汽车行业,短期内似乎还不太行得通,车企被给予更高的期望,但这个市场却又异常激烈。
就目前来看,我们想象中的汽车淘汰赛,还远没有到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