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极狐T5上市,起售价10.98万元。
乍一看就是台10万级的家用SUV,厉害的在里面,它是全球首款量产搭载高通8775单芯片跑通舱驾一体方案的车型,由脱胎于大疆的「卓驭科技」提供软硬件方案。
只用一块主板、一个芯片,就能跑全车的辅助驾驶和座舱应用,包括城市NOA辅助驾驶、大模型语音、导航、娱乐等等。
在智能汽车里,“舱”和“驾”本来是互不搭理的两位邻居。一个负责娱乐、语音、导航、车机交互,另一个盯着路况、搞定泊车、辅助驾驶。
过去它们各住各的屋,各用各的芯片、电源和散热系统。谁也不理谁,还偶尔吵个延迟、掉个链子。
这就是传统的“域控制”架构,一种效率不算高,但彼此“相安无事”的分治模型。
而这次卓驭带来的高通8775舱驾一体方案,干的就是拆墙、合并、提速这三件事:用一块SA8775 芯片,把“舱”和“驾”这两套系统,装进了同一个“屋子”里。
底层运行的是车规级 QNX 实时操作系统,负责智驾的所有控制链路。上层则通过虚拟化技术运行 Android 座舱系统,提供语音交互、影音娱乐等功能。两套系统,互不打扰。
通俗点说,以前舱和驾之间要靠“翻译”交流,现在是直接面对面说话,链路更短、带宽更高、时延更低,交互会更跟手。
在安全上,这套系统遵循 ISO 26262/ISO 21434 的车载开发与网络安全要求。关键组件达到 ASIL D 等级,舱/驾在同芯片内依然严格隔离。
硬件方面,这块一体化域控整机功耗约60W,整机就是一张 PCB + 一颗主 SoC的形态。
对整车厂而言,线束与布置更简单,功耗更低,整车硬件与制造成本可优化至少20%,同时释放更多布置空间。
而对用户来说,更直观的体验是,指令响应更快,协同更自然。
卓驭把语音系统直接并入控制链路,实现从语音唤醒到行为执行的“直通反应”,不再经过中间件的层层通信中转。
比如对极狐T5说“小狐狸,开始泊车”,系统会同时调出导航、识别泊车场景、进入自动泊入流程。界面不卡、语音不中断、智驾不中断,一句话搞定三件事。
哪怕是在NOA行驶中突然说“我要切歌”,系统也能在不中断智驾的情况下,完成指令执行和界面切换。
从“各说各话”,到“同频共振”,这颗芯片让智能车第一次学会自己协调。而舱驾一体,只是智能汽车迈向真正“中央大脑”的起点。
在智能驾驶领域,过去我们默认一个“潜规则”:高阶体验,必须靠高算力。
为了城市NOA的实时处理能力,不少主流方案动辄要配备500TOPS的大算力平台,系统冗余,成本直接拉满。
但这一次,卓驭带着极狐T5,在“中杯配置”上搞出了“超大杯体验”,仅靠144TOPS的稀疏算力平台,就实现了城区和高速领航辅助、自动泊车辅助、跨层记忆泊车等功能。
要做到这些,卓驭靠的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双目加惯导,拍出“稠密视觉点云”。
卓驭称之为“惯导双目™”系统,用两颗800万像素摄像头+一组IMU惯导模块,直接输出一张“像素密度超高的3D地图”,能精准还原周围环境,精度能到厘米级。
效果堪比激光雷达,但成本和部署方式却更友好。
在极狐T5上,采用了7摄像头 + 3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的组合,且预留DFS摄像头位,属于当前视觉无图方案的“标准 7V”。
得到的效果是,点云密度可达激光雷达的数十倍,在隧道、夜晚、雨雪等复杂环境中依然能“看清”,还能精确避让异形障碍,比如掉落在路上的钢筋、水桶、断裂的交通锥筒,精度达到厘米级。
第二板斧:高悟性算法,一脑多用。
这套城市NOA并没有走传统的“模块堆叠”路线,而是使用了卓驭的“高悟性端到端算法2.0”:
感知、预测、规划、控制四合一,一个模型全包;
能处理红绿灯识别、无保护左转、拥堵变道等高阶场景;
内置“安全推理框架”,每一条路径执行前都要“二次审核”,确保不会冲动行事。
这套端到端 2.0 算法采用增强 OCC 动态障碍补全模块,在处理城市路口和复杂拥堵场景时更稳定。
这样的算法架构,让整个系统更轻、更快,也能“边学边跑”。
第三板斧:数据闭环,越开越聪明。
别看是端到端模型,它的训练节奏却很激进,两周预训练一次,几天后训练一次,数据来自量产车上采集的2.6亿视频片段和15亿帧原始图像。
量产车每次 OTA 后还会回传部分驾驶数据至云端,用于模型再训练,让每一台车都能参与算法优化。
随着车越开越多、路况越复杂,这套系统也在不断进化,跑得越来越稳、越来越聪明。
卓驭科技业务副总裁齐贵宝透露,这套系统从方案到量产,总共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其中最大的挑战不是硬件集成,而是在安卓系统的虚拟化环境中,既要保证智驾控制链路的“实时性”,又要避免娱乐任务“抢CPU”。
为此,卓驭在系统底层,重新设计了调度机制与内存隔离逻辑。
系统将语音和智驾分在两个“独立空间”运行,像是“两套厨房”,互不干扰、互不抢资源。
内存通过动态隔离与访问权限控制,确保一个任务崩溃不会拖慢另一个。
在算力调度上,系统通过“混合算力池”实时分配CPU/GPU资源,按任务优先级动态切换,避免算力浪费,也防止娱乐任务“抢跑”。
在智能车行业,“率先量产”往往比“技术超前”更难。
对极狐和卓驭来说,一颗芯片跑通两套系统,不只是架构创新,更是一场庞大的工程考验。从软件虚拟化到底层安全认证,从整车线束到热管理优化,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整套系统就无法量产。
正如齐贵宝所说:“一年之内,极狐与卓驭把这套系统从方案推到了量产,覆盖多控制单元、数百项测试用例与百万公里级道路验证,目标就是验证它‘能不能稳定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