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摆了半个多月后,安世半导体终于再次恢复供应,欧洲车企一拥而上,纷纷签下订单。
在这短短的小二十天中,全球汽车供应链陷入惊魂时刻:冻结资产、罢免管理层,甚至本田工厂陷入停产、大众库存告急,连锁反应席卷多国。
正当外界以为局面无法控制之时,安世中国的一纸复工通知,无异于是雪中送炭。
但这次安世也立下了新的规矩,那就是必须用人民币结算,这招实在是太绝了!
2025年9月末,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援引《商品供应法》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冻结其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业务调整权限,有效期长达一年。
紧接着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未充分庭审的情况下,暂停了中方高管张学政的职务,任命外籍董事掌握决定性投票权。
他们还将安世股份托管给第三方,实质剥夺了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控制权。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声称此举是为阻止“资产转移”,却回避了安世全球化分工的客观事实,其晶圆制造在欧洲、封装测试在亚洲本就是行业常规模式。
这场干预迅速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崩塌,安世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市占率超30%的核心供应商,产品渗透车窗控制、动力系统等关键环节。
供应中断后,本田墨西哥工厂率先停产,这座年产20万辆HR-V的出口枢纽陷入停滞,北美关联工厂随之减产。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预警,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芯片库存仅够支撑三周,宝马新能源生产线因缺芯全面停滞,奔驰供应链团队启动24小时应急机制。
短短十天内,全球汽车行业因断供造成的直接损失已超百亿欧元。
荷兰用政治手段强行夺权,却忽略了安世的客户追随的是稳定产能,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干预,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引发反噬。
断供19天后,安世中国率先打破僵局,向全球客户发布供货通知,同时抛出三大核心条件:签署专属协议承认中国区供货决定权、所有交易改用人民币结算、欧洲订单需为国内需求让路。
此前安世中国已向员工与客户发出“独立宣言”,明确东莞工厂运营不受荷兰总部干扰,薪资由本地独立发放,彻底稳住了生产秩序。
欧洲车企几乎没有议价余地,大众、宝马第一时间签约,首批人民币结算订单迅速进入东莞工厂的排产序列,奥迪、奔驰则加急派出谈判团队,毕竟生产线停摆一天的损失就可达数千万欧元。
这一转变具有标志性意义:长期以来,全球半导体交易90%以上依赖美元结算,美国借此掌握制裁主动权,而安世中国的举措直接在高科技领域撬开了美元霸权的裂缝。
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同步恢复了国内供货,北方企业已签订专项供应协议,进一步夯实了产能调配的主动权。
人民币结算绝非临时应对,而是制造业实力的必然结果。
这场博弈证明,谁掌握了实体生产能力,谁就拥有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其实荷兰政府早该认识到,他们抢夺的只是安世的“空壳”,真正的产业命脉在我们的东莞。
这座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工厂,坐落于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四座现代化生产车间。
其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巅峰时期年产能可达900亿件,占安世全球出货量的七成以上,全球每10件小型号半导体封装产品中就有7件出自这里。
更关键的是其深度本土化运营:供应链覆盖珠三角数十家配套企业,从原材料到包装材料可实现国内快速采购。
四千多名员工中95%是本地熟练工人与工程师,多数已任职超5年,对生产细节了如指掌。
这种产能根基让荷兰总部彻底失势,当安世中国启动本土供应链替代,荷兰奈梅亨工厂的研发成果因无法转化而失去价值。
中国商务部实施出口管制后,荷兰每年2600万欧元的安世相关税收直接归零,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不得不公开表态愿意协商。
闻泰科技的表态一针见血:任何接手安世欧洲业务的企业都注定失败,因为客户追随的从来不是股权,而是稳定的产能供给。
这场博弈给出了最直白的产业真相:制造业是国际博弈的终极底气。
荷兰用政治手段玩资本游戏,试图靠法律文书掌控产业;中国则用机床、供应链和熟练工人构建起实体根基。
当两者碰撞,轰鸣的东莞工厂已经证明,在实打实的生产能力面前,所有资本霸权与政治操弄终将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