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没聊理想,是不想被人说蹭热度,但并不代表不想聊理想。
之所以想聊理想,肯定和上周理想MEGA自燃的事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因为,如果单纯从事故的角度上来看,现在理想保持沉默,所有的调查应该都还在进行。在车主层面,其实上周发的律师函也已经把他们要说的话说清楚了。
所以,没有任何新增资料,我们确实也无法聊更深入的话题。
说新能源车烧起来的话题,其实单说理想是不公平的。仅仅从9月末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新能源车燃烧事故就包括了很多品牌。烧的原因各不相同,混动、纯电也都有烧(混动指的是上周在上海高架上燃烧的一辆途观L)。
所以,今天我们不说谁更容易烧,谁更安全。只是单纯的从理想汽车的层面来看,理想造纯电车,是不是一个巨大的坑?曾经的增程车引领者,造了纯电之后是不是被“改了命”?
新造车当年的御三家之中,大家都是各有所长的。
比如,小鹏从一开始就坚定地走智能化的道路,到今天为止自研的芯片和智能驾驶辅助,至少从我的角度上来看,是最有可能代表中国汽车冲出去的牌子之一。
蔚来的路线就更宽泛了,他们什么都研究,而最大也最吃成本的业务板块,是换电技术与换电站的突破。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蔚来只要能活(据说本月单月能上4万辆),他们的资产必然是最为雄厚的。
而理想,从一开始走的是实用主义的路子。作为,冰箱、彩电、大沙发最早的推广者之一,增程技术最早的使用者之一。让理想成为了新势力品牌中最早实现盈利的企业。
尽管在车圈的舆论战体系中,因为采用增程这个“过时”的技术,理想的技术实力饱受诟病,甚至让李想本人亲自出来怼喷子。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务实主义的道路,为理想迎来了巨大的生机。
截至目前,几乎所有造家用SUV、MPV的车企,几乎全都把冰箱、彩电、大沙发搬上了车内(但如一些品牌思维极其发散,在车里搞个厕所、浴缸,就不值得推广了)。同时,包括阿维塔、智己这样的原来只搞纯电,搞得就剩一口气的品牌们,则通过快速切入增程这个赛道,给自己续上了一口气。
毫无疑问,理想当时的造车理念,其实是可以被认可的。直到,他们开始要推出MEGA这样一款纯电MPV时。
我们抛开理想MEGA在最初推出时设计层面上受到的充满恶意的诋毁。仅从产品的市场反馈度来看,理想的纯电其实并不算成功。尽管MEGA在50万元以上的豪华纯电MPV市场中,算是一枝独秀,但定语太多,本身就说明市场被框得足够小了。
后来的i8、i6几乎和竞争对手在同一时间发布,但目前看来,蔚来的新款ES8,已经到了订单暴增,产量难产,疯狂招工的新阶段。而理想的整体表现,可以在市场数据中看见端倪。
比如,在今年的第三季度,理想的整体交车量为9.3万辆,平均月交三万多辆,基本还在头部。但9月的3.39万辆交付数据,同比减少了36.8%。2025年1-9月,理想累计交付新车29.7万辆,同比下滑13.1%,较年初定下的64万辆年度交付目标,完成率只有46.4%。
而在财务状况上,根据朝阳永续季度业绩前瞻数据预测,理想公司Q3营业收入255.48~258.93亿元,同比变动-40.4%~-39.6%;预测Q3净利润1.62~2.00亿元,同比变动-94.2%~-93.0%;预测Q3经调整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变动-84.3%。
可以说,市场用最直观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简单来说,车型产品分得更细了,能源形式也更丰富了,但数据增长的动力几乎没有增加,甚至减少。这对于理想这样一家需要在金融市场上吸收融资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兆头。
所以,现在的问题来了,理想是被纯电拖累的吗?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理想汽车从增程的路子转回纯电,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中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在于,他们要向整个市场(包括了金融市场和用户市场)证明,自己其实是可以在纯电车领域,同样做得很好、搞得很强的一个品牌。
从整个市场销售的状况上来看,如果增程车卖得很好,确实可以增加一个全新的产品条线。以扩大细分的销售市场,吸收更多的用户群体。而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样做的难度也不是那么大。毕竟,这年头连造扫地机器人的,都进来造车了,谁还不是个新能源市场的弄潮儿呢?
但可以做和能做好,能做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当前整个汽车市场的整体技术路线趋势,是从新能源开始转向多元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刚才说过的阿维塔和智己,就是觉得单一纯电在市场上竞争力有些弱,看不到清晰的出路,转向搞了增程。学习的榜样,不能说完全是理想吧,但也差不多就是理想了。
与此同时,目前新能源车的整个趋势,就是混动。
没资源另搞一套的小厂,主要集中力量弄增程。有资源、有沉淀,有发动机技术的大厂,则抓紧时间搞超混,其目标就是不断突破发动机热效率的极限。同时,让电池+发动机,在实现更低油耗的同时,尽可能地用一箱油跑出1200km,甚至更多的成绩。
这是一个大趋势,既可以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补能焦虑,又可以把手头的资源盘活,让市场的接受度更高。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从开局就站在市场技术路线前端的理想,在迎接大家跑到自己身位的同时,不甘寂寞地又开始向大家出发的纯电路线起点,反向奔跑了起来。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可以从现在提出,奔向纯电,是否不行?
首先我要说,加入纯电阵营,并不是不行。但一个很明确的趋势是,大家都在想办法规避纯电路线过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
比如,我们最初说的车辆起火燃烧的问题,其实内燃机车、混动车也会烧。但区别是,烧的速度是有明显区别的。
从当前的技术环境来看,当初为了解决充电效率,续航里程焦虑而被大量采用的三元锂电池,在热失控方面,存在更大的危险性。热失控后整体燃烧的时间极短。尽管按照2020年版本的动力电池国标要求来看,新能源车电池需要在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失控报警信号。但显然,对于瞬间起爆,且完全无法扑灭的三元锂电池而言,这个标准基本无法满足。
这样的电池特性,其原因在于,需要在有限的体积内,尽可能提高电池密度,从而延长行驶里程。但就目前来看,多种技术路线,已经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其一,是选用技术标准看来更为落后的磷酸铁锂电池。这种能量密度不高、续航能力不强的产品,在以满足城市通勤为目标的微型和小型电动车上,体现出了更为安全、使用成本更低的优势。同时,在我们刚才聊到的,续航动辄超过1000公里的汽车产品上,也可以广泛应用。因为,有了内燃机,续航问题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而在安全性层面,磷酸铁锂更不活跃的化学属性,使得热失控的风险大大降低。 事实上,理想在更早的增程时代采用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
其二,则是将增程或混动路线坚持下去,直到已经有些端倪的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商业化,从而进一步将纯电车可能的风险降低下去。
事实上,从纯商业化的逻辑上来看,我们可以理解理想想要多开一道产线,多卖一些产品,而采用多技术路线并行的逻辑。
但从市场的角度上来看,已经试错成功的理想,选择了去做一道,被更多厂商试过,但依然很难保证答对的题。
从这个角度上来,理想造纯电车,事实上是踩进了一个非常大的深坑。能不能脱离出来,重新走上一条车卖的好,钱赚得多的康庄大道,是我们下一个阶段,需要更仔细观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