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长春。当一汽-大众的第3000万辆整车缓缓驶下生产线,一个新的纪录诞生了。这家成立于1991年的合资车企,用34年时间,刷新了中国乘用车企业的产销记录。
回望34年前,一汽-大众在长春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在那个轿车对普通家庭而言遥不可及的年代,捷达、宝来、奥迪A6等车型,构筑了中国几代人的汽车梦。
从最初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到今天手握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量产、豪华与经济型市场,一汽-大众的成功,是中国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成果之一。它率先引入的国际制造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及建立的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成为中德汽车合作共赢的典范。
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五大生产基地构筑了完善的生产网络,更是区域经济的强劲引擎。数据显示,仅这五大基地,就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拉动了3400家合作伙伴协同发展。
3000万辆的积累,代表了传统燃油车时代合资模式的顶峰。但时至今日,市场逻辑已然剧变。当下的中国车市,正经历着全球最激烈的电动化转型和智能化革命,本土品牌借助新能源赛道强势崛起,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挤压。
下一个3000万时代,还属于一汽-大众吗?
对此,它给出的答案是“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今年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确定将新增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车型,其中10款为新能源车型。
捷达,作为一汽-大众的开山之作,如今被赋予了新时代突围的重任。今年8月,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与成都经开区签署了《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一个核心内容是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这意味着捷达品牌正试图挣脱原有合资框架的束缚,以更接近本土品牌的运营效率和决策机制,探索合资品牌的本土化运营新范式。
如果说电动化转型是“守土”,那么全球化则是“拓疆”。近期,一汽-大众首批出口车辆已从上海港发往中东地区。这一“从0到1”的突破,标志着一汽-大众的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3000万辆背后,是一汽-大众34年来在技术、质量、市场和人才培养上的持续投入,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化能力提升的集中体现。但市场不会停留在功劳簿上。一汽-大众所代表的传统合资模式,在经历了34年的辉煌后,也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站在后3000万的新起点上,一汽-大众将向中国市场交出一份怎样的新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封面新闻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