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聚焦海内外云厂商在AI领域的资本开支、算力布局、芯片研发及商业化回报,核心结论为:全球云厂商AI基建投入进入高增长期,海外起步早于国内,头部厂商持续加大算力与芯片布局,AI业务预计2030年实现现金流转正,投资回报周期6-10年。
一、资本开支:海外领跑,国内加速追赶
- 投资节奏:海外云厂商从2023Q3启动资本开支增长,国内滞后约一年,2024年中旬起进入激进扩张阶段。
- 增速与规模:2025年海外厂商Capex同比增长50%以上,微软、亚马逊、谷歌分别达1160亿、1250亿、910-930亿美元;国内厂商受益低基数,平均同比增长80%,字节、腾讯、阿里分别约1800亿、1000亿、1180亿元。
- 投入力度:头部厂商资本开支与全年云收入相当,海外厂商将超100%净利润、60%以上经营性现金流投入基建,国内阿里计划三年投3800亿元,阿里云十年累计或达1.5万亿元。
- 融资创新:微软、Meta等通过融资租赁、表外SPV等方式缓解现金流压力,微软25Q3融资租赁占资本开支31.8%。
二、算力建设: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并行
- 全球投入前景: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投入预计6000亿美元,2030年前有望达3-4万亿美元,1GW英伟达数据中心需500-600亿美元投入。
- 海外厂商布局:微软计划两年内数据中心规模翻倍至10GW,25Q3-26Q2 AI容量提升超80%;亚马逊AWS目标2027年底算力翻倍,自研芯片Trainium2具备30%-40%价格性能优势;谷歌三年累计投入超1700亿美元,TPU与GPU算力各占一半。
- 国内厂商规划:阿里云2032年能耗将达15GW,较2022年提升10倍;腾讯、字节加速智算集群建设,国产芯片采购占比逐步提升。
三、芯片研发:ASIC密集落地,竞争加剧
- 市场格局:英伟达当前占据80%以上算力份额,尤其是训练场景,GB200与谷歌TPU v6e性价比、能效比接近。
- 自研进展:谷歌TPU迭代至v6系列,2026年v7将量产;亚马逊、Meta、微软等ASIC产品明后年密集落地,OpenAI与博通合作开发专用芯片。
- 国产突破:华为昇腾、阿里含光、腾讯紫霄等芯片逐步量产,性能逼近国际主流水平,国内云厂商加大国产算力采购与适配。
四、商业化与ROI:长期回报明确
- 业务结构:AI云收入包括GPU租赁(训练需求)、MaaS/API服务(推理需求)、PaaS/SaaS服务(高利润率),国内以GPU租赁为主,海外MaaS增速显著。
- 回报周期:微软、谷歌AI业务2030年ROIC可达17%,6年收回投资;阿里云ROIC约11%,需10年回收;2030年行业整体现金流贡献转正。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