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边是享道、如祺、曹操扎堆冲刺上市。
一边是高德砸千亿联手掌舵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特斯拉无方向盘出租车刚在进博会亮完相就喊出2026年量产。
网约车行业最近的操作让人看不懂。
明明市场已经卷到降价几分钱抢单,用户增长也快见顶,为啥大家还在疯狂砸钱押注?
这场看似热闹的狂欢,到底是抢占未来船票,还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
上市潮是保小命
很多人觉得网约车扎堆IPO是行业赚钱,其实恰恰相反,这更像是一场“求生突围”。
2017年高德带火的聚合模式,彻底打乱了市场节奏!
高德就像中介一样聚合平台不造车不养司机,只靠流量抽成,却把订单量抢到了2025年的35%。
这就让自营网约车公司难办了:订单被分流,还要跟同行拼低价,司机赚不到钱服务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享道2025年上半年订单量同比降了3.7%,活力集团、威盛时代这些冲刺上市的公司,清一色靠网约车业务亏损。
上市成了唯一的出路。
一方面能拿到真金白银补充现金流,扛过内卷,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背书能帮它们在无人驾驶出租车这场烧钱大战中拿到入场券。
毕竟摩根大通预测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达3000亿美元,现在不攒够弹药,未来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中小玩家的“窄路求生”
既然正面拼不过滴滴和聚合平台,聪明的玩家开始走“窄路”。
不是所有网约车都要做全国生意,把一个细分场景做透,照样能活得滋润。
享道就是个典型例子,在上海市场盯着学生和商旅两大需求。
推出“享学小专车”帮家长接送孩子,还搞了覆盖56个机场的商旅专线,光这两项业务就撑起不小的营收。
曹操出行则靠吉利的造车优势,主打定制网约车,从日常代步的曹操60到高端的礼帽专车,形成差异化梯队。
区域深耕也是条好路子。
如祺出行扎根大湾区,在广东的市占率超过22%,首汽约车守着北京市场,靠熟悉本地路况和合规优势稳住基本盘。
这些玩家明白,与其在全国市场当陪跑,不如在细分领域当老大,毕竟网约车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不是所有人都只看价格。
三股势力谁能赢?
如果说现在的网约车是“过渡款”,那无人驾驶出租车 就是所有玩家的终极目标。
但这场游戏里,汽车巨头、科技公司、网约车联盟三股势力各有王牌,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汽车巨头的代表是特斯拉,刚在进博会亮相的Cybercab没方向盘没踏板,售价才21万多,2026年就要量产。
它的优势是造车成本低、纯视觉技术成熟,在美国已经积累了大量测试数据,打算靠专属车队独立运营。
科技公司里百度是领头羊,旗下萝卜快跑在22座城市运营,每周全无人订单就超25万,累计订单突破1700万单。
纯靠单车智能和海量数据训练,百度在技术成熟度上暂时领先,但高成本是个难题。
最会玩联盟的是高德和享道。
高德拉来小鹏、文远知行等四大无人驾驶出租车玩家,靠8亿月活用户导流,接入的小马智行三个月订单暴涨300%。
享道则凑齐了上汽、高德、宁德时代、Momenta的“梦之队”,还开通了上海度假区到浦东机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专线,全程实现“零接管”。
这种“流量+造车+技术”的联盟模式,可能是最稳妥的路线。
但要注意,无人驾驶出租车终究是巨头游戏。
技术研发、车队部署、合规资质,每一项都要烧钱,中型公司稍有不慎就会倒在半山腰。
而小型公司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活力集团靠网约车IPO,真正想做的还是航班管家的主业。
结语
网约车行业的热闹,本质上是一场“新旧交替”的过渡期博弈。
上市是为了拿到未来的入场券,差异化是为了在过渡期活下来,而Robotaxi则是所有人瞄准的终极战场。
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无方向盘出租车跑在路上,也可能看到一些中小玩家被淘汰。
但无论格局怎么变,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更便宜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这场出行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百度的技术深耕、高德的联盟玩法,谁将获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