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何小鹏在发布会上亲手剪开第二代IRON机器人的仿生皮肤,露出精密运转的关节时,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恰似小鹏汽车当下发展的隐喻——既要展示技术肌肉,又要破解市场质疑。
而在次日举行的X9超级增程预售发布会上,63.3kWh电池与60L油箱的“黄金组合”,以及1602公里CLTC综合续航的数据公布,则更直接地揭示了小鹏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双线作战。
自证与妥协
“我们推动了5次增程,第5次才成功。”何小鹏的感慨透露出增程路线在小鹏内部的曲折历程。
作为曾以纯电为信仰的新势力代表,小鹏此次转向增程,被诸多业内人士解读为向市场的妥协。可以说,在纯电增速放缓而增程市场连续三个月下滑的节点,小鹏仍强势入局,体现的是一种“反周期操作”的自信。
这种自信源于技术层面的深厚储备。据小鹏动力总成负责人顾捷透露,超级增程并非简单“油改电”,而是基于纯电平台的全新架构。其9合1超集成后桥实现95.8%的空间利用率,将后轮转向、大油箱、高功率电驱等集成于MPV有限空间,这种“架构魔术”背后是跨部门协同的工程能力。
这种“纯电思维做混动”的能力,其能耗控制得益于AI小模型对传统物理边界的突破。
如果将视野拉宽至小鹏科技日全景,会发现X9增程只是小鹏未来布局的一环。
Robotax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三大未来业务,正通过第二代VLA大模型实现技术底座的统一。
何小鹏提出的“物理AI世界操作系统”概念,试图将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器的智能系统整合为可复用的能力模块。
这种跨域融合的思路在小鹏组织架构上已有体现。顾捷同时负责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的动力系统;自动驾驶团队既服务汽车也支撑机器人。
而模块化研发带来的效率提升,或许能解答外界对研发投入的质疑——小鹏今年研发费用约100亿,但软件研发的继承性让投入可复用至多场景。
“一车双能”
X9超级增程的发布,标志着小鹏正式形成“纯电+增程”双线布局。
何小鹏明确表示,未来将实行“一车双能”策略,同一车型提供两种能源形式,由用户按需选择。这种策略既应对了中国市场地域差异的复杂性,也为全球化扩张预留接口。
面对“何时盈利”的提问,何小鹏坦言“不能表明态度”,但强调“行稳致远”的纲领。当前小鹏正处在关键转折点:既要维持高研发投入支撑未来业务,又要通过现有产品改善财务状况。
乘联会数据显示,小鹏近期销量增长得益于G6、P7i等车型的市场认可,而X9增程有望进一步拓宽用户群体。
这种长期主义在资本市场上是双刃剑——一方面获得技术溢价,另一方面也承受现金流压力。何小鹏透露,通过提高收入和毛利自我造血支持研发,是当前核心要务。
在纯电与增程路线之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小鹏此时的入局将给市场带来新变量。
有观点认为,大电池增程是“伪命题”,不如直接做纯电;也有声音指出,增程是燃油车向电动化过渡的最佳桥梁。
对比,何小鹏的判断是:“当软件功耗占比提升,燃油车电力将无法支持高功耗需求。”
这或许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维度:能源形式决定智能上限。
如果未来的智能汽车需要持续电力支持大规模模型本地运算,而增程车在长途场景中的持续供电能力,可能比纯电车更具优势。从另一方面看,小鹏X9增程版在Max和Ultra版本分别搭载1颗和3颗图灵芯片,正是为高阶智驾预留算力空间。
岳想说:
我们可以看到,在小鹏X9超级增程的技术细节背后,是一场关于汽车产业未来的深度思考。
当行业陷入“卷参数”的内耗,小鹏试图用物理AI的宏大叙事打破僵局;当市场执着于短期得失,小鹏选择以三曲线布局穿越周期。这条路径充满挑战,但正如剪开机器人皮肤的勇气所昭示:真正的创新,需要直面质疑的自信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