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段在长江上的测试视频,一台体型不小的 SUV 在水面上保持浮力,缓慢前行的画面引起了不少关注。与其说是被这个场景震撼,不如说是让我意识到,现在的硬派越野车不再局限于“越得动”这么简单,而是越来越多地考虑实际出行场景。后来体验到纵横 G700,我才对它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不是追求极限,而是希望在日常与户外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实际见到车辆时,那种“存在感”比视频里更明显。车长 5198 毫米、车宽 2050 毫米,停在那里本身就像一种宣告。但它的设计处理得比传统“直角方盒”更柔和,几个关键转角采用圆润过渡,让它既有硬派气质,又不会在城市环境里显得突兀。站在车旁时,你能感到它很稳,但不会觉得难以靠近。
细节部分能看出工程师在用车场景上的考量。例如前保险杠的结构做了外凸处理,在应对轻微磕碰时能减少部分成本压力;能点亮的品牌标识在夜间识别度高,但亮度并不会刺眼。车尾保留了外挂备胎和侧开尾门这种经典越野车的结构,同时尾灯支持文字或图案的自定义显示,给车主更多表达的空间。另外,全车预留的改装接口超过 30 处,后续想加装射灯、绞盘或露营装备,可以按需扩展而不破坏结构,这对喜欢旅行或探索路线的用户来说确实方便。
车内的反差感同样明显。贯穿式 35.4 英寸屏幕清晰度较高,在阳光直射的情况下观看信息仍然清楚。但更实用的是,它并没有把所有按键都移到屏幕里,而是保留了一些必要的物理旋钮与金属按键,其中越野模式按键在戴手套的情况下也能准确触发。对于经常跑户外的用户而言,这类设计比视觉效果更有意义。
空间表现是这台车的另一大亮点。6 座车型采用 2+2+2 布局,第二排两个独立座椅之间的 1100 毫米间距让上下车或走动都比较从容;第三排的膝部空间也预留了较为实用的尺寸,成年人乘坐中短途没有明显压力。第二排右侧座椅带电动腿托,可在休息或处理工作时提供更多支撑。若选择 5 座版本,把后排放倒后可以形成较大的纯平空间,铺上床垫即可直接休息,对喜欢露营的人来说非常便利。
动力系统采用的是 2.0T 混动专用发动机搭配前后双电机的结构,在城市道路驾驶时加速比较平顺,没有突然的冲击感;在需要加速超车时也能提供较明确的动力反馈。日常通勤可以使用纯电模式,WLTC 纯电续航 150 公里能覆盖不少人的日常行驶范围。长途行驶则可以依赖发动机与电池的组合续航,减少补能次数。800 伏平台支持较快的补能速度,在旅途中能节省不少等待时间。
越野能力是这台车被关注的原因之一。涉水深度设计到 970 毫米,加上多处关键部件的防水处理,让它在暴雨积水的道路上能提供一定的余量。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浮水能力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功能,官方也提醒用户不建议主动挑战深水环境,安全始终是第一考量。
车身采用非承载式结构,配合大梁刚性提升,对应对颠簸和复杂地形有帮助。全系搭载中央、前桥、后桥差速锁,在低附着路况中可以更从容地分配动力,提高脱困能力。可调高度的空气悬架能让车辆在城市与野外之间转换时保持不同的底盘姿态,智能全地形模式也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动力输出,对越野经验相对有限的用户而言更容易上手。
车辆的“空”能力指的是卫星通信支持。北斗三代与天通卫星双模能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区域保持基本通讯能力,还能配合无人机实现画面回传,对喜欢探索无人区或偏远目的地的人来说能增加一层安全感。
科技配置方面,它配备了多项传感器,结合辅助驾驶功能,在狭窄、视野受限或掉头困难的道路环境能提供一定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驾驶员必须保持注意力并对车辆负责。
内饰部分也考虑了长途使用的舒适性。座椅材质柔软,通风、加热与按摩等功能在长距离驾驶时能有效缓解疲劳。音响系统、车内香氛和冷暖冰箱让旅行过程更轻松。车辆还配备制氧机和 AED 等安全装备,在前往高海拔地区或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提供多一层准备。
关于购车建议,如果主要在城市通勤,偶尔出游,入门配置已经能满足日常需求;若经常前往路况复杂的地区,中高配车型的差速锁、空气悬架和卫星通信功能会更适合长期使用。至于更高价格的特定版本,由于其功能需要额外培训,适用人群相对更明确,普通家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总体来看,这款车的思路更倾向于兼顾生活与探索,让越野车不再只服务于极端路线,而是作为一种能够覆盖家庭出行、长途旅行与轻度越野的多场景工具。如果你希望找到一台既能在城市里舒适通勤、又能在需要时带你去更远地方的车,它确实值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