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我国汽车出口66.6万辆,环比增长2.1%,同比增长22.9%。1—10月,汽车出口561.6万辆,同比增长15.7%。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了上述数据。
传统主力市场稳如泰山:俄罗斯以近百万辆的年出口量稳居榜首,奇瑞瑞虎系列更是成为当地销量前十的 “国民车型”;墨西哥、阿联酋紧随其后,构成出口 “铁三角”,占总出口量超 30%。
新能源主攻高端市场:比利时(欧洲中转枢纽)、英国、巴西成为新能源出口前三甲,比亚迪 DM-i 插混车型凭借政策适配性,在欧洲市场快速抢占份额,打破 “中国车只卖低端” 的偏见。
增量黑马藏惊喜:沙特、以色列 10 月同比增量均超 1.5 万辆,东南亚市场更是凭借性价比优势,成为新能源商用车的 “新蓝海”,1-10 月出口增长 1.3 倍。
增长密码破译:新能源为啥能 “翻倍开挂”?
新能源汽车 99.9% 的同比增速绝非偶然,背后是 “技术 + 策略 + 产业链” 的三重暴击:
成本优势碾压对手:中国掌控锂电池全产业链,电池成本比欧美低 30%-40%,使得新能源车型售价更具竞争力。比如比亚迪元 PLUS 在欧洲起售价约 3.5 万欧元,比同级特斯拉 Model Y 便宜近 1 万欧元。
车企 “出海方法论” 升级:奇瑞深耕海外 20 年,靠本地化生产站稳脚跟;长城图拉工厂辐射独联体市场,坦克车型成为海外 “网红”;比亚迪则用 “技术输出 + 建厂合作” 模式,快速切入泰国、巴西等市场。
政策红利精准赋能:国内 “双积分政策” 倒逼车企转型,海外绿色出行需求爆发,叠加我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完善积累的技术经验,形成 “国内练兵、海外收割” 的良性循环。
全球销冠的烦恼:光鲜数据背后有哪些 “关卡”?
虽然 1-10 月 561.6 万辆的出口量让中国稳坐全球第一,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贸易壁垒高筑: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 35.5% 关税,还要求 2027 年起启用 “电池护照”;美国更是将关税提至 100%,导致对美出口占比不足 2%。
竞争白热化:传统汽车强国加速转型,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纷纷加码新能源,中国车企需在智能化、自动驾驶领域保持领先。
破局思路清晰:车企通过东欧转口贸易、调整产品结构(主打插混车型)规避关税,同时加快海外建厂,比如长安泰国工厂即将投产,实现 “本地造、本地卖”。
2025 年能突破 700 万辆吗?
按照当前增速,2024 年全年汽车出口有望突破 670 万辆,2025 年冲击 700 万辆大关并非空想。支撑这一目标的,是两大核心底气:
新能源持续领跑:随着全固态电池、超级快充技术落地,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拉开与对手的差距,预计 2025 年出口占比将超 40%。
品牌溢价提升:蔚来、极氪等品牌进军欧美高端市场,打破 “中国车低价” 标签,推动出口从 “量的积累” 向 “质的飞跃” 转变。
从 2020 年 108 万辆到 2024 年预计 670 万辆,中国汽车出口用五年完成 “五级跳”。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升级,更是中国品牌的崛起。未来,当街上跑的外国车越来越多印着 “中国制造”,我们或许会习惯:中国汽车,早已是全球市场的 “主角”。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