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用了一个关键词串起全篇——全域增量。他给出四个关键抓手:技术上限、场景外延、模式创新(车电分离/换电)、零碳闭环。针对这四项,他亮了几组底气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新三样”出口9000亿+(电动车,太阳能光伏,以及锂电池),其中锂电接近4000亿。这其中,宁德时代锂电出口近120GWh,全球2000万辆车在用宁德电池,年度减排约1400万吨二氧化碳。这些不是自夸,而是说明真“有供给、有规模、有质量”。
当然,不仅是看他说什么,更要正视宁德时代都做了些什么。
一来,技术上限拉高:量产第四代LFP(磷酸铁锂),且第五代LFP已导入;而三元路线继续领先;此外,为资源与低温场景加补一条“钠新”线。还有,用“骁遥双核”做多体系自由组合;全固态也在推进。直白点说:宁德时代成本继续下探、电池性能继续提高、路线更灵活,整车厂可以在他们的新平台上预留多化学体系与后装升级的余量,保证未来两年节前景清晰落地。
二是场景外延:不只乘用车,还要把电动化推进到重卡、矿山/工程机械、船舶、低空出行等场景。他给出的数据很实际:电动船舶近900艘;两吨级eVTOL已多次验证,拿到TC/PC/AC,正在跑OC(从设计→生产体系合格→单机适航合格全部到位)。这意味着新增量不再只靠家用车换购,海陆空的B端商业应用将会成为新的增长蓄水池。
三是模式创新:最近换电赛道的话题性带火了将电池从商品变服务的概念,车电分离+换电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巧克力换电联盟”已覆盖45城,年内目标1000座、远期3万座站点。因此,曾还专门提到与京东、广汽合作的“国民好车”与耐高温电池,以及换电体系可兼容固态,把技术升级周期变成用户无感的后台服务。
四是零碳闭环:从“清洁终端”升级为“清洁全链”。落地风光储一体化与零碳园区(宜宾、海南、福建、山东等);回收率做到Ni/Co/Mn(镍钴锰) 99.6%,Li(锂) 96.5%;并在欧洲发起GECC循环计划。这绝不只是事关环保,也是剑指出海会遇到的阻力,即化解合规与议价能力。
总结来看,曾毓群今天的发言是对行业振奋信心的一次喊话,也是对行业趋势的冷静剖析。
第一,价格战拐向“效率战+服务战”。 当LFP(磷酸铁锂) 4/5代与钠电将成本和低温问题逐步抹平,单拼“电芯报价”的边际效应会下降。接下来比的是补能可达性(换电/超充)、TCO(全生命周期)透明度和交付稳定性。谁能将“购置价+使用价+残值”一体式搞清楚,谁的用户留存就更稳。
第二,B端商业应用会成为真正的增量引擎。 重卡、港航、矿山、eVTOL的单车价值量更高、折旧更清晰,天然适合“电池即服务”“按里程结算”等金融与运营模型。这会带动换电站资产化(如REITs)与运力ABS等工具上台面,整车与平台要学会对TCO(全生命周期)公开背书。
第三,出海门槛从“价格/渠道”升级到“标准/循环”。 没有可追溯的回收与绿电体系,未来很难进入欧美产业链。努力争取零碳园区+高回收率,本质就是拼未来入场券。
可以看出曾毓群今天的“全域增量”,不是再只单看某一个爆款点,而是将技术、场景、模式、零碳四条线扣在一起——技术天花板,场景抬地板,模式抚平现金流,零碳打开海外门槛。谁能把这四件事连成闭环落到实处,谁就拿到了未来三年的增长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