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十个月,吉利汽车的势头还在猛增。
新能源销量上,吉利汽车实现翻倍增长,同比增速超出行业76个百分点,国内市场份额也升至12.4%位列第二,相当于中国每卖出8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吉利汽车。总销量上,吉利汽车也实现高规模下的高增长,以56.2%增速领先TOP10同行40-60个百分点,是同期国内销量增速最快的车企。
这种直逼榜首的“吉利速度”,似乎正在推动下一场市场变局。
同一张榜单上的“分叉”
先看最新的批发数据。
据乘联分会统计,2025年10月,吉利批发30.71万辆,环比增长12.5%,同比上涨35.5%,市占率来到10.5%,与第一名的销量差,已缩小到近13万辆。
如果把视角切到零售端,差距收得更紧了。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吉利零售26.6万辆,同比大增36.8%,市场份额11.8%,只落后第一名约3万辆。
把时间拉长到前十个月,趋势演变更明显。乘联分会统计,2025年1-10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1925万辆,同比增长8%,其中新能源增速21.9%,燃油车继续下滑。同期吉利零售214万辆,增速高达56.2%,足足比大盘快了近五十个百分点,是TOP10车企里增速最高的一家。
在一个整体增速放缓、头部格局看似“坐稳”的市场里,吉利显然不是“跟着行业一起涨”,而是在用远高于行业的斜率向上冲。这种斜率差,正在悄悄改写头部阵营的权力结构。
高斜率增长的吉利,靠什么撑住?
对比之下,吉利这两年的上涨,更像是一场从产品到组织的系统性再造。
最清晰的一条主线,是新能源从“增量选手”变成“节奏指挥”。
根据官方数据,10月,吉利新能源销量17.79万辆,同比增长64%,单月渗透率达到58%;前十个月新能源累计134.5万辆,同比直接翻倍。
在国内新能源整体零售盘子里,乘联分会统计显示,吉利前十个月新能源销量超过125万辆,市占率已经来到12.4%——大致可以理解为,每卖出八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挂着吉利体系的车标。新能源业务的增速接近翻倍,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1.9%,也领先一众车企,而冠军品牌的新能源销量已出现同比下滑。
支撑这条主线的,是银河品牌的全面跑通。
10月,银河销量达到12.75万辆,同比增长翻倍,再创单月新高;前十个月累计突破100.2万辆,增幅高达187%,上市不到三年就提前完成“年销百万”的目标。
更关键的是,银河不是靠某个“爆款神车”撬动数据,而是一个覆盖家轿、SUV、MPV、硬派越野等车型的完整序列:星耀6、星愿、E5、星舰7 EM-i、星耀8、A7、M9……真正撑起规模的是一整支产品军团,而不是一两款流量车型,这让吉利在产品侧少了很多“单点失守”的风险。
在银河之外,极氪和领克也在提供向上的拉力:极氪10月交付21423辆,环比提升17%,前十个月交付16.5万辆,节奏稳步爬坡;领克当月交付40213辆,同比提升接近三成,新能源占比超过七成,旗舰大六座领克900单月突破7000辆。
这两块业务的共同点是:定价明显高于吉利主品牌,主打高价值、高安全和全球化市场,并没有和基础盘互相内耗,反而整体抬高了集团的天花板,成为吉利高端化升级的主力。
再往外看,海外市场在为这种高增速铺“安全垫”。
前十个月,吉利出口超过33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10月新能源出口已经占到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在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KD工厂和本地化供应链,加上与宝腾的深度协同,吉利把一整套新能源体系复制到了海外市场,这部分业务在利润端的潜力,未必比国内小。
技术层面,吉利凭借“车用动力电池安全与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拿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相关成果已经应用到神盾金砖电池系列,在高压电安全、热失控防护等关键环节,开始有资格参与“定规则”。
把这些拼在一起可以看到,吉利的高增速并非依赖短期补贴、促销刺激,而是建在品牌梯度、技术平台和全球布局不断加固的底座上。
从“独角戏”到“多极博弈”
把前面的碎片重新拼一遍,会看到一个正在成型的行业故事。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的叙事几乎被简化成一句话——看最头部企业就够了。如今,这句话正在失效。214万辆的总销量、11.1%的总体市占率、与冠军只差3.6个百分点,再叠加新能源领域12.4%的份额,吉利已经从“追赶者”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极。
头部格局的变化,也在加速改写合资品牌的命运。前十个月,吉利的销量已经是多数合资巨头的两到三倍,同比增速却高出40-60个百分点。国内乘用车市场的主导权之争,正在快速收缩到少数几家自主头部车企之间。
价格战带来的后遗症,也开始倒逼行业重新给“健康增长”定价。一些车企用极致的价格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利润拐点已经提醒所有玩家:只看销量排名的时代要结束了。反过来看,那些在保持增速的同时,把多品牌矩阵、海外出口和技术资产一起做厚的公司,会在下一个周期里拿到更高的估值和更强的话语权。
短期看,冠军位置不会立刻被颠覆——其依然有强大的规模、完善的产能布局和品牌心智。但从这个10月开始,这个冠军已经不再是“独角戏”。
吉利用一串非常“硬”的数字证明: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行业从野蛮生长期迈向精细运营期之后,真正有机会坐在牌桌正中央的,是那些既敢打价格战,又舍得在技术和体系上砸重金的公司。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角逐意味着两个现实好处:一是好车越来越便宜,二是“卷配置”的背后,开始有人认真地在卷安全、卷可靠性、卷长期价值。
对车企管理层和投资者,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时代——规模、利润、技术、全球化,没有哪一项还能缺位。比亚迪要在高位学会做减法,吉利要在高速增长中学会控节奏,而其他还在追赶的品牌,留给它们的窗口,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