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技术储备与产业投资(2013-2020)
小米的造车野心可追溯至2013年。当年,雷军两次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产生浓厚兴趣。此后,顺为资本通过参投蔚来A、B轮融资、小鹏A+轮融资及Momenta A轮融资,逐步构建起汽车产业链的投资版图。截至2020年,小米在汽车交通领域累计投资39起,覆盖动力电池、无人驾驶、汽车零部件等核心环节,为后续造车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正式官宣与产能规划(2021-2023)
2021年3月,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宣布“All in造车”,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十年累计投资100亿美元。同年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落户北京经开区,分两期建设年产能30万辆的工厂。首期工厂于2023年6月竣工,二期工程计划2025年完工。这一阶段,小米通过收购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补足技术短板,并组建超3000人的研发团队,聚焦电机、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
(三)技术突破与量产准备(2023-2024)
2023年12月28日,小米召开技术发布会,首次对外公布五大核心技术:
2024年3月28日,首款车型SU7正式交付,起售价21.59万元,24小时大定突破88898台,首年交付量达13.5万辆,超越特斯拉Model 3成为20万+纯电轿车销冠。
二、技术革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一)一体化压铸:全球最高奖项的突破
2025年11月13日,小米汽车宣布其YU7车型配备的20合1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在北美压铸协会(NADCA)主办的2025国际压铸大赛中荣获最佳结构奖。该部件采用铸铝材料与多部件集成设计,将传统分散的20个零件合并为单一压铸成型构件,大幅减少焊点与连接件数量,提升整体刚性与生产一致性。
(二)智能驾驶:从L2到L4的进化
小米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系统采用BEV+Transformer算法与端到端大模型,支持无高精地图城市NOA功能。2025年第二季度,该系统已实现:
此外,小米与Momenta合作开发的高速NOA系统已实现“有图/无图”双模式运行,在-30℃极寒环境下续航达成率81.5%,充电速度提升20%。
(三)智能座舱:人车家全生态的闭环
小米澎湃智能座舱基于Xiaomi HyperOS系统,打造“人-车-家”全生态互联:
2025年9月,小米汽车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上斩获“领先科技成果奖”,其声学语音系统因精准适配座舱复杂声学环境而获评委会高度认可。
三、市场表现:从爆款到全球前三的崛起
(一)销量与市值:超越比亚迪的资本神话
(二)产品矩阵:从轿跑到SUV的扩张
小米汽车采用“双产品线”策略:
(三)用户运营:米粉社群的裂变效应
小米通过ToC互联网营销与用户共创模式构建高黏性社群:
四、挑战与未来:从本土到全球的征程
(一)产能瓶颈与供应链管理
尽管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已于2025年投产,但市场需求仍远超供给。2025年8月,因辅助驾驶系统缺陷召回11.7万辆SU7标准版车型,暴露出供应链质量控制与软件迭代能力的不足。为此,小米正推进:
(二)国际化布局:首站欧洲的突破
2025年2月,小米汽车亮相MWC 2025,宣布首攻欧洲市场。其策略包括:
(三)技术深水区:固态电池与L4自动驾驶
小米计划2026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1000km,同时将智驾算法向L4级突破。其研发路线包括:
五、行业影响:重新定义汽车竞争规则
(一)性价比战略的颠覆
小米汽车以“20-30万元价格区间+50万元级性能”的错位竞争策略,迫使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调整定价。2025年,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市场降价8%,比亚迪汉EV推出“限时优惠3万元”活动,均被视为对小米的直接回应。
(二)生态赋能的差异化
通过“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小米将汽车定义为移动智能终端。例如:
(三)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小米汽车的成功印证了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向“品牌输出”的转型。其亦庄工厂采用全球首条9100吨级一体化压铸生产线,单台设备投资超2亿元,技术指标领先特斯拉上海工厂15%。
六、结语:下一个十年的全球野心
从2021年官宣造车到2025年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三,小米汽车仅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跨界玩家”到行业颠覆者的蜕变。雷军在2025年11月的小米17系列发布会上宣布:“未来十年,小米汽车将yamalwww.wuhan.gov.cn.zhizhuzb.cn投入500亿美元研发资金,2027年进军东南亚市场,2030年成为全球前五的车企。”这场由智能手机巨头发起的汽车革命,正在改写全球产业格局——而小米的故事,远未结束。